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正逢节日,女儿携老公带孩子回家看望年已古稀的母亲,除了买的食品礼物外,还特意买上了一束大大的康乃馨,一进屋,撒着娇地喊:“老妈节日快乐!祝您永远像康乃馨那么美丽!”满以为妈妈会惊喜地接过鲜花,没想到妈妈却淡淡地看了一眼,冷冷地说:“又花这个冤枉钱,还不如我捆一把南瓜花好看。”这背景,似是妈在农村,女儿在城里。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一样,也不是女儿无孝心,只是未顺从妈妈的心意,亦即对老年人心理儿不够在乎或缺乏理解。
老年人,尤其岁数更大些又单独居住者,长久以来,往往形成一些自我感到顺心的习惯,其中也不乏有养生的经验,但有的与当代新鲜事物不相吻合,或者说跟不上形势。而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抑或疏忽,才出现上述那种情况。现实中表现在许多方面,譬如:
有的思念亲友,整天念叨,还想买上礼物去看望,而孩子们则以“你管好自己的身体吧,人家子女都照顾得很好......”回绝。
有的吃力地到处挖土、找花盆栽培一棵很普通的花,儿子看到,则说“啊,别费力了,我给你买盆更高贵的,快歇着去吧!”
有的爱好写作,甚至废寝忘食地用脑,还想争取评上个奖什么的,子女则说“写点东西消遣就很好,别去想三想四地......”
有的把自己捞的鱼虾、捕的蚂蚱,晒干存起来,每晚炒上一小碟作菜肴,喝那散装酒,儿子看到,一下买来成箱的老窖或营养酒,还不断地给买猪头肉、熏鱼等......
有的母亲,疼爱孙子,精心缝制了小红兜肚,绣上五毒虫驱邪,又炒上一些“二月二”那种糖豆儿,包好让女儿带回去,女儿一看,说“城里的红兜肚还都是绒布的呢,糖豆儿比这好的多的是”,放在那里不带。
还有一些,诸如父母看电视爱看老电影、听老歌,子女给调成现代的;夏日天热,父母喜欢搧扇子,顶多用电扇,子女硬给买上空调;父母虽年龄大,但还是愿意自己做着吃,子女却动员要给雇保姆;甚至子女一再要接父母到城里自己家住、老人愿早起床,子女让晚起、剩饭剩菜女儿倒掉以及回家返回时,父母说“有空再来呀”,子女喊“拜,拜”等等等等。
其实这类事情,老人并非“顽固不化”,一概不适应和反对,有一些生产生活和民俗中属于新的东西,他们不都逐渐乐意地沿用了吗?所以只是时间问题,要有一个过程。而我们孝敬老人是随时随地的,这就需要理解、尊重和疏通,不能冒失地以自己的意识去对待,让老人既得到颐养和享受,又在心里感到温暖和高兴。《辞典》里注释的“孝顺”一词,就是尽心奉养父母和顺从父母意志。所以说,当子女的孝顺老的,不要忘了这个“顺”字。(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