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读书治学归纳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中华民族对阅读和学习的态度有时候是复杂的。在古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也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劝告,读书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亦是下层通向上层的通道。在近代,人们“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民族解放而读书。在当代,当消费主义和景观文化给社会生活带来重要影响时,人们又寄希望于通过阅读提升社会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信仰,民族道德素养。当阅读被赋予了过多附加意义时,也反而容易被动摇:当一个寒窗苦读几十载的人不能用满腹经纶换来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当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道德水平,人们通常会质疑阅读本身——读书真的有用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读书的力量常常不是通过肉体感官体现,而是源源不断地潜移默化。书中有人,人在书里,古人在今人书中,今人亦在后人书中。
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旅行。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读书若流水,川流永不息,潜移深默化,润物细无声。
阅读应该简单和轻松的一件事情。阅读应该是愉悦的、温暖的,无论这份愉悦、温暖长久存在于灵魂深处,还是短暂停留在阅读的片刻,都值得为此付出。长武法院 高金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