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中央巡视组对31家单位党组织进行了专项巡视,并反馈了巡视意见。日前,银监会、证监会、国务院三峡办、工商银行等8家单位公布了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今天说说工商银行。针对巡视发现的“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问题,工商银行开展员工配偶、子女在系统内工作情况专项摸底调查,5月底前完成。
691名干部,220名的配偶、子女在系统内工作,“近亲繁殖”的近1/3;220名干部,配偶、子女240人,有些家庭“繁殖”了不止一人。在银行工作,被人看作是“金饭碗”。为了这饭碗,一些人也是够拼的。
在咱们国家,“近亲繁殖”不是工商银行的“专利”,而是普遍现象。好一点的系统,一家人在一个系统甚至一个单位工作的情况,并不鲜见。前几天和一位在一个“强势”系统工作的朋友聊天,聊到“系统福利”。据他讲,他们系统内子弟,成绩差考不上像样大学的,系统内两所外地学校“兜底”;等到就业,好学校毕业的进机关,差的也能进下属单位。
“近亲繁殖”,多少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很多人已习以为常。也有单位想做些改变,但职工首先就不干了:周围人把“便宜”都占了,“好事”马上就轮到自己,政策却要被废止,这太不“公平”了!
将考察视野局限在系统内,和周围享受过“福利”的人比,自然得出“不公平”的结论。但就业岗位有限,“含金量”高的岗位尤其稀缺,“近亲繁殖”一个,给社会上优秀人才留下的岗位就少了一个。背离公平竞争的“近亲繁殖”,注定是不公平的。
宏观上说,“近亲繁殖”不公平,但在微观操作层面,要具体说哪一个“繁殖”不合规,怕也困难。只要程序上严丝合缝,让人找不出蛛丝马迹,就很难说“繁殖”有问题,但其中玄机大着呢。比如招录毕业生,如果没有需要照顾的“繁殖”对象,对报考者毕业的高校可以作“985”“211”之类的限制;如果有人要照顾,取消限制“一视同仁”也没问题。而在一个人情社会,从小看着孩子长大的叔叔大爷当面试官,似乎也很难指望他一点不讲“人情”。
工商银行正在对“近亲繁殖”情况摸底,可摸出来又能怎样?240名“近亲繁殖”者会有人离开吗?因为“非法繁殖”的证据很难找,我的预判比较悲观。
“生米煮成的熟饭”不好改,着眼以后比较现实。一些子女在父母影响下“子承父业”,禁止一家人在一个系统就业,既不合理,也不近人情,不现实。但适当扩大回避范围,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招录入口公平,却是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