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5月31日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为全面深入了解《土十条》出台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
问:《土十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制定实施《土十条》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一项重大举措。
问:《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如何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答:《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全面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
一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查明农用地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摸清家底。
二是通过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体系等,使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健全。
三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探索综合防治模式,逐步建立我国的防治技术体系。
四是通过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明确治理与修复责任主体,实行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措施,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五是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加强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防治体系。
问:《土十条》编制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重点在开展调查、摸清底数,推进立法、完善标准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同时,提出要坚决守住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土壤环境质量底线。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针对当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土十条》以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中的污染地块为重点,明确监管重点污染物、行业和区域,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对重度污染耕地提出更严格管控措施;对污染地块区分不同用途,根据污染程度建立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
三是坚持分类管控、综合施策。根据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分为三类,分别实施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等措施;对建设用地,按不同用途明确管理措施,严格用地准入;对未利用地也提出了针对性管控要求,实现所有土地类别全覆盖。在具体措施上,对未污染的、已经污染的土壤,分别提出保护、管控及修复的针对性措施,既严控增量,又管好存量,实现闭环管理,不留死角。
问:为何要专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答:目前我国尚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现有相关规定主要分散体现在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类法律法规之中,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由于这些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亟须制定专门法律,以满足防治工作需要。
问: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状况如何?
答: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从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现如今近1000家,从业人员从约2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项目数量累计达300多项。总体来看,从技术储备、人员队伍等方面,基本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
(光明日报北京5月31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