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已用了一年多,还不知什么是微信,孩子们问及是否上微信时,竟说:我短信用得很应手,什么“微信”?短、微还不是一个意思?当孩子们说了微信的特有功能,老伴也在旁帮腔,是一时未听清楚,回复了一句“暂不上”!
其实,早知道、网上也早有“微信”这个词了,好像老伴手机也上微信了,只是我未理睬。此后的一天,我随便找到一条微信方面信息一看,确与孩子们说的有些吻合,还想到,要讲网络,我是老伴的老师,能落后她?正巧老伴要去邻居一大学生朋友处,没再考虑,立马将手机由她带去给上了微信。
和“电脑无老师”一样,微信也是网络,操作中,它会随时以文字指导,只是开始时孩子们告知了点键上网和出现红点就是微信信号,即应点开查看并予应付等,再遇到问题,谁在场请教谁。就这样如同那些老手机行家——也是信息紧逼,点看手机的频率明显加大,几乎手不离手机了。从而在网络海洋里,广博众览,交朋纳友,传递信息,收发红包,各显身手,笑脸迎来欢乐,豪情激出泪水,都不在话下。至此一晃半年多,终究非“科班”出身,故自称“山寨”版也!
微信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际交往的平台。于是,经孩子们筹划、联络,组建和加入了两个小群体:一个是我们全家老少、甚至包括在美国的外孙女夫妻俩在内的13人的“甜蜜家庭”;再一个是与原籍家乡部分亲属共同组建的暂9人的“老家亲情”。紧接着,由一位原战友联络组建了个相近部门离退休干部,其中包括原副专员、副市长等领导干部在内的群体,暂10人,却日趋扩增。除此,还一个庞大的“朋友圈”,我也不知道是如何组建的、别人有多少“朋友”,与我交流的反正已近30人——自然也有上述各小群体的成员。地域分布除当地居多,还有东北三省、黄土高原以及南海、渤海之滨的,更有一位定居日本的女文友呢!另外就是零散单独的——原来是我手机通讯录中的部分“微信”友,近20人。
有了手机微信,原来的QQ聊天改变了。先是青岛好友ZH君,及时以带图像的视频发了过来,啊,与QQ同样清楚,这多方便?另一位黑龙江的文友Q女士,直接告知我,文字聊天立即改QQ为微信,照片、文字、录像,不时地充满小小荧屏。不用说,部分QQ好友也相继以微信取代。只是当我再打开QQ时,几位显然更年迈些、尚不会也不知微信的老友,却埋怨我无情而抛弃他们了。这么多好友,天天不停或直接地、或通过小群体、朋友圈,频发最新鲜的社会话题、明星八卦和国内外大事件,包括精美罕见的照片、录像,不只是应接不暇,而有的颇受刺激。虽说可以不予过问,可总有热情的问候和亲近的表现啊,“来而不往非礼也”,至少要相应地回复吧!按理,报以主动拜访才是应该的。
小家庭群体的“甜蜜”和老家的“亲情”,如今不就要在这里天天展现吗?老辈的健康长寿,小字辈的茁壮成长,节日的贺喜,生活中的花絮,以及推荐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永远没个完,除非不看,看了就有感慨,况且还有自己的“心里话”,至少应来个简单的表达吧!那无论圈内圈外的好友,无论是发给我的还是包括我的“圈”,照中科院教授说法,“这是一种强关系的链接……希望获得反馈,不管是点赞或评价”。使我感受最深——微信(文章)内涵深邃、富于哲理、受益匪浅且篇数频多的至少有:北方老海(珠海)、书圣故里爱(临沂)、潇潇暮雨(女日本)、蒹葭(女 黑龙江)、走四方(陕西)、晨心乐、清水悠悠、糖果屋(皆为女 临沂)以及环、鹏、藤、音、菊(女)等等诸位。要嘛,是我精力不及读的少,要嘛点赞多于评论。而我虽也有所奉献——主要转《阅读号》选篇和单独朋友的佳作,自觉逊色于上述好友。
关于互发红包。我原持拭目观看态度,后顺从于“大势所趋”。首先感谢为尊崇孝敬发给我红包的亲人、挚友——不乏多次、数额不菲者,我称其“一个红包一颗爱心”,怎能不收纳?这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网络新鲜事,感受确不一样。所以我学会操作后,同样于某些节日或有关时机予以“回报”,记得发过数十人次,皆大欢喜。据悉,今年猴年除夕到初五,全国总收发红包次数为321亿次,同比羊年增长了近10倍。又讯:“红包在城市网民中的渗透率已近九成。”你能不紧跟吗?
说微信正“疯狂”,说“为朋友圈而活”,还有说“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这些话并非过分。微信中的更多领域俺不仅未介入,有的根本不懂或不知呢!比如“支付宝”、“淘宝”、“零钱包”以及“移动支付”、“银联模式”等等等等,未接触就已糊涂了。要不,我怎么把“初尝”微信的滋味叫做“山寨”微信呢!(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