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不仅需要精准施策、上下同心,还需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确保每一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开展多轮次、滚动式重点督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纪律保障扶贫,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继8月初曝光9起后,中央纪委日前又对9起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开曝光。而在广东,省纪委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上半年就排查出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010条,立案查处18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人。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和难点,绝不容许基层“蝇贪”祸害扶贫大业。纪检监察部门的执纪问责,体现出零容忍的坚定态度,释放出快查严处的明确信号。实践证明,只有有效遏制扶贫领域腐败,才能保障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健康推进,保证中央精准扶贫政策不跑偏,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一同搭上全面小康的发展快车。
扶贫资金本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但在一些地方却变成了少数基层干部眼里的“唐僧肉”。根据目前查处的案例可以看出,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大多发生在基层,违纪人员既有村干部,也有乡镇、站所干部,还有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干部;腐败问题涉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低保、危房改造、救灾救济、异地搬迁、扶贫贷款、养老保险、贫困地区涉农补贴等各项资金;违纪手段复杂多样,有的对扶贫资金截留挪用,有的虚报冒领,有的挥霍浪费,有的吃拿卡要,有的优亲厚友,还有的甚至瞄准了残疾人、重症病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把“雪中送炭”变成“雪上加霜”。尽管扶贫领域的腐败大多只是“微腐败”,但因为其针对的是最贫困的群体,挑战的是最重要的民生政策,到头来会严重影响扶贫攻坚的士气人心,严重伤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不管涉及金额多少,涉及哪个领域,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必须严肃果断查处。
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下拨到基层,目前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腐败风险正在上升。除了纪检监察部门执纪问责,还需要强化对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滋生扶贫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扶贫决策和资金使用不透明,存在着极大的暗箱操作风险。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了解还处于“村干部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状态,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条件、标准、对象等非常模糊,采集扶贫数据、确定扶贫对象等工作几乎由村干部一手操办。这也正是基层“蝇贪”有恃无恐的原因所在。而且,这类腐败量大、面广、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是顽疾,是重症,非重典不足以有效解决。根据扶贫领域腐败的生成特点,一方面必须健全完善扶贫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日常监管力度,畅通群众举报途径,彻底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扶贫开发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阶段,倘若基层“蝇贪”得不到根治,扶贫开发的成果必将付诸东流。这是影响长远的大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事关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一杆插到底,让基层“蝇贪”无容身之地。(丁建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