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沂蒙一带习惯吃煎饼,自然也熟悉“煎饼卷儿”。就是把煎饼折叠卷起来,里边卷上下饭的菜,这也应说是沂蒙人的一项发明。在生活尚不富裕、饭菜单一的情况下,这样吃法简单而省事:饭里包菜,吃一口,有饭又有菜,不需什么场合和桌凳,不用碗筷和操作,食者随意在哪里吃都行;还有保温、易咬(被水分和温度滋润)等好处。所以至今,不论城镇或农村,甚至生活富裕者,吃煎饼仍不乏有人喜欢这样吃的。如今小吃摊上的一种叫“煎饼粿子”的饭食,实际也是一种“煎饼卷儿”,只不过里外物质的质量和味道更高级些罢了,所以颇受群众顾客的青睐。
“煎饼卷儿”是个笼统的名称,具体品种和质量却五花八门,但总的不外乎何种粮食做成的煎饼和里边卷的何种东西。过去农村里,麦子煎饼卷白鳞鱼和卷煎鸡蛋是最上等的了。麦子是细粮,白鳞鱼是稀罕物,煎鸡蛋香而可口;差的则是粗粮煎饼卷渣豆腐、辣椒、咸菜等。传说山东人爱吃“煎饼卷大葱”,形容嚼得“咔哧”、“咔哧”地响,好像是为衬托山东人性格之鲁莽、刚直,实际不仅大葱,生蒜苗、白菜心、嫩豆角等,再撒上点盐,卷煎饼也不难吃,据说还有“维生素”类的营养呢!也有卷白糖(给小孩吃)、芝麻盐、面酱和水饺的。我小时候还吃过卷花生油和猪大油(是指前者冬天凝固,后者自然凝固)的,抹到煎饼上,非常香。看来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可以卷煎饼吃,卷什么是什么味道,吃习惯了确实都好吃。
因为卷的东西不同,所以“煎饼卷儿”外形有粗有细,最粗的要数困难时期卷地瓜秧渣豆腐的了,因为煎饼不够吃或不舍得多吃,故多卷渣豆腐,结果粗得两手掐不过来,嘴里填不进去,只能左边一口右边一口轮换着咬,灾荒年常见此景。
“煎饼卷儿”也还有另外的意义,特别是母亲给孩子卷“煎饼卷儿”,表面好像是孩子不会卷母亲替他卷,实际卷的是母亲一颗疼爱的心!她怕一家人在一起吃,孩子小,夹菜的动作慢而笨,吃不到很多,而卷到煎饼里,就像填到了孩子的肚里,心里才觉得踏实。不用说卷得不但比在一起吃得多,而且可能比他人也多,若数量不多,母亲宁肯自己不吃也卷给孩子吃。当母亲把“煎饼卷儿”递给孩子时,还要咬去最上面的一口,这是为了把里面卷着的好东西马上露出来,好让孩子第一口就吃到,让其乐在心怀,母亲对孩子的疼爱,真可谓到家了!除此,殊不知,母亲因咬那一口,留在煎饼上的唾液和气味,也许是自然亲情的关系,再次使孩子像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特别感受到与婴孩时期吸吮母乳时相同的味道和温暖,那种沁入肺腑的舒心感觉,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 (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