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乐山大佛申遗成功20年来,遗产管理机构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开展了系统的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年代久远的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经过海通、章仇兼琼、韦皋三代人的努力,跨越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皇帝,历时九十年,完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乐山大佛景区面积17.88平方公里,文物遗产内涵十分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然人文景点20余处,摩崖题刻30多处,时代从秦一直延续到清代,恰是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长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国佛教信徒们的奉献、决心和技艺的结晶,更是一座世界的丰碑,乐山大佛代表了中国佛教大像技艺的典范,对研究乐山乃至中国的佛教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峨眉山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单位。
乐山大佛申遗成功20年来,遗产管理机构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开展了系统的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近年来,遗产管理机构在遗产资源保护上做到了“五个到位”。
第一,保护规划完善到位。争取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420多万元,编制《乐山大佛文物保护规划》,包括遗产地保护规划和乐山大佛、麻浩崖墓、灵宝塔三个单项保护规划,目前已完成中期文本编制,使景区文物保护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文物家底摸清到位。2013年组织开展了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对景区文物遗产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数字化成果和三维模型,完成中心城区近万件可移动文物第一次全国普查,为文物保护提供数据库支持。
第三,科学监测手段到位。今年将投资1500万元(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依托先进网络技术和监测技术,建设以文物安全实时监测、智慧管理平台、官方网站和营销系统为主要内容的遗产保护监测管理系统,集保护、管理、服务于一体,建设当前国内监测项目最全面、监测手段最先进、综合运用最有效的遗产保护监测管理系统。
第四,保护措施落实到位。遗产管理机构依托大佛节、旅博会的举办,组织开展了“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论坛”、“乐山大佛的保护修复探讨”等专家论坛,积极开展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同时,近年来投入3.5亿元,完成景区旅游沿线拆迁整治15万平方米,搬迁了肉联厂、皮革厂等企业近20家,优化了资源保护环境;近三年来,结合保护规划原则和景区实际情况,累计投入4400多万元,积极开展乐山大佛本体维护保养、三维扫描建模、寺庙维修、危岩治理等保护工程。
第五,遗产展示到位。遗产管理机构深挖景区文化内涵,促进文旅发展,先后新建了乐山大佛博物馆、乐山大佛剧院、游客中心、嘉定坊等文化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科学有效地满足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景区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文旅融合实现了新突破,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社会效益日益明显。2015年,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362万人次,门票收入约2.5亿元,取得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
遗产管理机构将认真贯彻《风景名胜区条例》,严格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继续加大对乐山大佛景区保护与管理工作,下一步工作思路为:一是定位为遗产奇观、弥勒道场、度假胜地;二是发展路径为打好文化牌、做好水文章、建设度假区、融合景与城,加快扩容提质;三是进一步加大保护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确诊病害,重点突破,实施大佛治水、防风化等保护系列工程。以确保世界遗产地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把乐山大佛这一不可替代的世界瑰宝完整地传之后世。(伍策 冷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