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黑龙江被打事件继续发酵。不仅打人的当地派出所副所长被撤职,黑龙江省教育厅昨日下发《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作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在全省开展营养餐工作检查。
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两位记者刘博智、刘盾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就学生营养午餐问题进行采访时,被当地民警带回派出所打伤。随后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关注和报道,教育部、中国记协、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表示严重关注此事。新闻的采访者成为新闻的主角,永远不是媒体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记者被打才带来所报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不能不说已经是舆论之悲。记者被打成为新闻后带来的黑龙江全省营养午餐工作大检查,其实际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事情发展到现在,问题基本已经清楚了。甘南地方的学生营养午餐存在问题,是远在北京的媒体收到消息,当地教育部门对此却充耳不闻,记者前往调查进而触发了包括当地学校、政府、警方在内的戒备心,“他俩问了营养餐的事情,不能让走”,如此对待媒体采访的态度,足见问题中人对真相破土而出的恐惧,也可预见全省范围的此次调查所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应对。
一件教育部门的丑闻,最先受到牵连的却是外围的警务人员,不能不说是一次“误伤”,但也可见,规范警务行为改革想要在基层、每一个案件办理过程中落到实处到底难点在哪里。“之前审问刘博智的警号为036845的警察过来就扇了我两个耳光,还抓着我的胳膊把我摁倒,使我的头部多次撞墙”,这是一起普通的治安纠纷之下基层警方最真实的出警反应,警员表现令人惊愕。
距离两位记者被打9小时后,甘南县公安局回应还表示,“兴十四镇派出所未按要求安装监控摄像头等监控设备”,没有找到能证明记者被打的视频、音频证据,人被打了,却找不到警察打人的证据,事件细节何其熟悉!可想而知的则是,屡屡爆出的各类冤假错案,在事涉命案的严峻警情之下,办案人员会有怎样的应对———如临大敌,罔顾法定程序规范。面对并不是多么复杂、困难的事情,信手拈来、抬手就打的恶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戒除?事件无法假如,但此次普通警务纠纷的当事人如果不是记者而是普通公民,其所遭遇的对待以及应对之法将会如何?这也解释了营养午餐问题在基层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监督、纠正的原因。
记者被打,营养午餐得以被广泛关注,换来黑龙江全省范围对营养午餐问题的大检查。行政驱动的突击检查,是否可以解决媒体报道中提及的营养午餐问题,威慑力又能延续多久,这是各界都在关心的问题。对孩子而言,这或许是一顿得来不易的营养午餐,对另外一部分人而言,这则是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谁都可以从中渔利。在这块已经被人盯上的肥肉面前,常态化的日常监督比运动式的突击检查管用得多。
日常监管失效,地方上人人设防,一个坚不可摧的攻守同盟就此达成,外地媒体成为试图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应当看到,对于营养午餐问题本身,守土有责的地方监管部门、社会监督力量本应当肩负起更重的使命,却反倒最视若无物,或者说,在当地而言,在营养午餐上有门路的人分一杯羹本身就是被默认的潜规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这个现实,何止黑龙江一地!
“在采访中,甘南县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存在这4元钱的膳食补助,在拥有食堂的中小学,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一盒牛奶和一包饼干”,雁过拔毛,坐地分肥,这就是看起来不错的政策被现实执行所(注定要)扭曲的典型例证。黑龙江全省范围的营养午餐大检查能否查清并解决媒体报道所揭示出来的相关问题,问题本身是不是只存在于营养午餐一个领域,非常值得深思和反省。央媒记者被打才能换来营养午餐黑幕的被揭露,代价何其大,盖子揭开又何其难,从一起记者被打个案,需要大检查、大反思的又何止黑龙江一地?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