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律意识,倡导法律援助,提升律师素质,提高律师声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社会 | 法治 | 透视 | 网评 | 调查 | 聚焦 | 追踪 | 维权 | 公益 | 反腐 | 案例 | 关注 | 说法 | 财经
万象 | 曝光 | 民生 | 环保 | 安全 | 教育 | 保健 | 咨询 | 房产 | 书画 | 来信 | 援助 | 论坛 | 人物 | 文史 | 访谈 | 文化
地方
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广西 | 宁夏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
网站公告:   今日天气: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内容  

【散文】恩师马骏英

发布日期:2017-6-13  查看次数:7808 来源:陕西  作者:黎群贤

 
 
 

恩师马骏英一直帮扶于我,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我早就想给他写点什么,但怯于文笔难望其项背,恐落“班门弄斧”之嫌,迟迟不敢动笔。年过古稀,余日不多,斗胆写此拙文,以表心声。

滴滴真情

马骏英同志和我的老家都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长武县。他家在马寨乡的马寨村,我家在彭公乡的马坊村,相距10华里多一点。

马坊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分别叫大马坊、小马坊、沟北薛家洼。马骏英同志的妻子是沟北薛家洼人,可以说,他就是我们村的乘龙快婿。1965年,他曾在我们村蹲点半年。当时,我是第五生产队会计,是他了解下情必须接触的人,所以在脑海中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基于这个原因,长我3岁的他一直非常关心、关注着我,几乎像对待亲兄弟一样。

19667月,我家所在的彭公公社通知我以农村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集训会。这可能与我当时各方面的表现较好有关,更与热心爱才的马骏英同志举荐有关。教师集训会结束后,我被县文教卫生局任命为丁家公社六年制小学教导主任,并负责丁家学区工作,前边再未配备校长或副校长,让我独当一面。组织上这样给我压担子,放手使用我,这更与当时在县文教卫生局分管人事工作的马骏英同志的提名有关。

后来,我工作于县供销系统的城关供销社。5年后的1972年,又是在县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即后来的县委宣传部)任组长的马骏英同志将我调到他的手下搞通讯报道工作,使我由一个商业职工改行走上了从政之路。

马骏英同志并非只钟爱我一个人,和我一块被调进县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的还有县百货公司职工杨忠贤,彭公供销社职工贾东辉;在调动我们3人之前,经县革委会主要领导拍板,由他物色确定人选,一次将民办教师中的鱼佩云、曹可仁、郭启升、闫志和等4人,招工到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然后视工作表现往政工组宣传组调(鱼佩云已于1971年初调进);又将西安下乡知青秦玉珍、梁萍2人招工分配到县广播站和县电影管理站当播音员。后来,还把他熟悉的几名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推荐到县广播站或县委写作组。经过组织的大力培养和实践锻炼,这些同志都逐步成为县上宣传通讯工作骨干和写作方面的后续生力军。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大有可为,有3人担任了正县级领导,6人担任了乡镇或县级部门的正职。

马骏英同志不但关心我的工作,更关心我的业务能力提高。在通讯报道工作中,他既组织我们新来的同志认真学习新闻报道知识和各种体裁的优秀新闻报道稿,又毫不保留地介绍他自已的写作经验和体会,带上我们到基层单位和农村第一线采访,帮我们选角度,定题目,列提纲,让我们多写,多练。对我们写成的稿件,又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为了提高我的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多次派我参加地委宣传部和陕西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工作会议和通讯员培训班,在新华社陕西分社接受业务培训(将近10个月)。可以说,我在学生时代萌生的写作梦,在马骏英同志手上得到了复萌;我的写作兴趣,在马骏英同志那里得到了升温;我的写作水平,在马骏英同志的身边得到了较大提高。

后来,我上了2年省委党校,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任县委工交财贸部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淳化县委副书记。这一时期,他已调往咸阳地委办公室工作,后来又调任礼泉县委副书记,主管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虽然天各一方,各干各的事业,但他对我依然非常关心。下乡必定看望,电话上经常问长问短,并叮咛再三。我时时牢记他的嘱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像他一样,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所包的乡镇、所驻的村队,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重视推广群众中的先进典型,以指导面上工作。

接近古稀之年,我辞掉离岗退休后应聘的咸阳市浙江商会秘书长职务,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远离麻将桌,节制下象棋,戒掉几十年时吸时停的烟瘾,在家中静下心来“以言立身” ,回顾总结自已的一生。我以《我走过的路》为题,写了一本自传体回忆录书稿;随后,我又把自已平时写成的一些尚且保留的诗词文稿辑成一本《有感集》。想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以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励志拼搏,勇敢前行。《我走过的路》脱稿后,我请马骏英同志第一个帮我审阅。对于小的失误,如不通顺的语句、错别字、不正确的标点符号等,他就在底稿上直接进行了修改;对重大问题,如段落的调整、事件的取舍、一些问题的提法等,以书面形式提出了修改意见。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后来,又请三位好友进行了审阅,依三人的意见,再次作了修改。本来想请马骏英同志再过过目,只是由于他此时非常忙录,正从事《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咸阳部分的组稿、审稿工作,几乎是没黑没明地干,实在抽不出时间。在这种境况下,他抱歉地说:“只能等我把这件事干完再说。”我的这一愿望当时未能如愿。急于出书的我就把书稿送到了印刷厂。成书后,先我在印刷厂印书的马骏英同志直接从印刷厂拿到了我的两本书,第一个认真翻阅后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第一个向他送书时,他开诚布公地一一指出了这些问题,批评我急于出书的浮躁心态,批评我不仔细、不认真的粗枝大叶作风。我向他述说了自己前后翻腾校对过几遍的过裎,他从自已的书房中抱出了一摞《闲情集(续)》书稿的校对清样,每本封面上都依次标着一校、二校、三校……整整12本。我一本一本地翻看着,对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更加肃然起敬,对自己的轻率作风立感无地自容,身上直冒冷汗,脸和脖子涨得通红。看到我的窘态,他又诚恳地对我说:“书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千万马虎不得,如果有错谬,会遗误子孙后代!”两本书是自费刊印,重新印刷,损失太大。为了纠正己经存在的失误,既对自己负责,也对读者负责,他立即帮我设计出两本书的勘误表,并对初印的清样反复进行了校对。勘误表印成后,我将它夹于两本书的扉页处,让读者一打开书就能看到,以表明自己对纠正错谬的诚恳态度。同时,我也把马骏英同志最后校正的两本成书存入历次校对的书稿清样中,以作警示,从中吸取教训。

岗岗有为

19617月,19岁的他从乾县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远离家乡的原咸阳市沣桥公社茨根完小任教。初出茅庐的他,在短短的1年时间内,认真备好每节课,深入浅出地讲授每节课;既代班,又代课,整天泡在学生中。他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做差等生的转化工作,终于使自己所代的学业基础较差的六年级甲班有了显著变化,他所代的六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在小学升初中的统考中成绩突出。在人生征途的第一驿站,他被评为模范教师。几十年过去了,他仍能把他所代过班的学生姓名、包括乳名脱口叫出。当他回顾这段工作时,他动情地写道:“我守候的是孤独,放飞的是希望。把知识的种子播入了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以后的做人、立业、处世,进-步打下了基础。”

19628月,他调回家乡长武县工作。到19756月被调往咸阳地委办公室工作,这13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县文教卫生局、县委内清办公室、县革委会生产组、县电影管理站、县革委会政工组、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工作。这一时期,他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放弃每周仅能休息1天的礼拜天。搞内务,搞接待;从拟文、刻版、油印、装订到写信封、分发的“一条龙” 作业;既经常下去检查学校工作,调查研究教学问题,又从头学起,搞卫生行政工作;既经常被抽调驻队蹲点,又经常跟随领导下乡检查工作。这一时期,用他的话说:“把事干扎了,把难受扎了,把心操扎了,把人忙扎了。”但却“锻炼”了自己,“磨砺”了自己。他光荣地出席了长武县1965年春季召开的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光荣地加入了从18岁起就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

1968年底起,他开始担任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干事和政工组宣传组组长、县委通讯组组长。在6年半时间里,他带领通讯组同志开创了长武县新闻通讯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长武县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中省新闻媒体采用稿件150多篇,其中他个人独立完成的有80多篇,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县宣传到了全省、全国。由于在宣传报道工作上业绩突出,他被县上推选出席了咸阳地区第二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六年多的宣传报道工作,增强了他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提高了写作水平,也促使他在工作上善抓重点和主要矛盾,在写作上不拐弯抹角,不说或少说废话,为他后来从事政策研究、参与农村改革试验、担任不同岗位的领导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56月,拖了近一年半时间的调令终于排除了各种干扰而落实,他正式到咸阳地委办公室综合研究组上班。算上1961年在咸阳茨根完小任教,可谓“二返” 咸阳。后来综合研究组升格为政策研究室,与地市委办公室时分时合,但主要任务一直未变:筹备会议,跟领导下乡,搞调查研究,办《咸阳简报》等。在先后跟随德高望重的地委副书记张维岳和韩劲草(原为西北局秘书长)等领导下乡中,他既学到了领导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感悟到了他们严格要求自已、关心群众疾苦、体恤基层干部的好作风。他先后撰写的《张维岳同志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旬邑县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反映》、《长武县在实行包干到户中注意维护集体经济的调查》、《户县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查》、《既要敢于指挥,又要善于指挥》、《咸阳地区北五县发展养牛的调查》、《咸阳地区农村新的经济联合体蓬勃兴起》等,都引起了较大反响,除在《咸阳简报》、市委《送阅件》刊登外,有的被《陕西通讯》采用,有的被多家刊物转载,特别是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的调查,引起了我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吴象的重视。

1987年,他参与了礼泉农村改革试验区(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工作。他曾去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考察学习,参加了全国第一期农村改革试验区干部培训,被中央试验区办公室借调到黑龙江省尚志试验区做联络员,到北京顺义县和河北玉田县农村搞调查,回咸后被改任为礼泉县委副书记,主抓农业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在礼泉试验区的整整8年时间里,他根据中央精神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建议,结合礼泉县27个主辅点的实践情况,重点推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农村基层组织职能转变,理顺各类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壮大果业生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据此,他在培训班期间写的《浅议礼泉试验区完善合作组织双层经营制试验》一文,受到中央试验办和省委农研室以及市委的重视。论文《社区性合作组织与专业性合作组织之比较》,获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征文三等奖。整个试验期间,礼泉试验区形成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有百万多字,其中他写的《礼泉试验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报告》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礼泉农村改革试验综述》一文,入选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县市施政录·礼泉卷》;《以改革试验为契机,开创以果促农、兴果富县的新路子》一文,被省委办公厅《陕西工作交流》采用,并在《陕西日报》发表。199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礼泉试验区两个课题的试验颁发了奖牌。同年,国家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优秀干部” 称号。1995年,中央试验办在礼泉召开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研讨论证会,对礼泉试验区的经验作了充分肯定。《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作了报道。

1995年元月,马骏英同志调任咸阳市档案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在岗的5年里,他不退坡,不松劲,和同志们一道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把人们不太重视、比较清贫、“冷背” 的档案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让在职的最后岁月大放异彩。他到岗后,在吃透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和班子成员共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争取局馆人员全部列入公务员序列,工资并轨,落实档案岗位津贴,稳定人心,调动起大家搞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在《咸阳报》开辟《迎接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召开》和《兰台纵横》专栏,办好《咸阳档案工作简讯》,大力提高社会各界的档案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市委常委会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题研究了档案工作,召开了全市档案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七条“通道”( 即业务指导、馆室考评定级、资料收集、提供利用、名人档案、发挥老干部作用、全方位服务),打破了档案工作“养在深闺人未识”、“坐冷板凳”的局面。满腔热情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市上加大投入,办公和馆库条件得到改善。市馆破格晋升为省二级馆,14个县区档案馆和1个专业档案馆,5个晋升为省一级,6个晋升为省二级,3个晋升为省三级,市县两级15个档案馆在全省率先实现考评定级一片红,省局专门发文通报。市局工作多次受到国省档案局和市上领导的肯定,《中国档案报》曾对其多次进行了报道,在全省档案工作大会上多次介绍经验,他本人也光荣地出席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让咸阳的档案工作走向了世界。

桑梓情深

在党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下,马骏英同志走出了黄土高坡,成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不管走多远,事情干的有多大,职位升的有多高,但他对养育了自己成长的故乡,对含辛茹苦抚育自己成人的父母,对给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对和他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总是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故乡长武,秦置县时依鹑鸟落觚(酒杯) 之祥兆而取名鹑觚县。他常说:“我是鹑觚的儿子,“我深深地热爱和眷恋脚下的这块黄土地”。在他的言谈中,在他为故乡所撰写的辞赋、诗词、散曲、散文等各种体裁的诗文中,都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把故乡的历史沿革、地理形胜、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地方特产、风味小吃,包括当今的盛世风貌,津津乐道,跃然纸上,我们可以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

为什么?他的《鹧鸪天·情系马寨》一词的最后两句“人间最爱于何处,桑梓渊源是祖根”一语,就道出了原因所在。马屋村是他在家乡工作时蹲过点的地方。在这里,他和社员群众“一天三晌,晌晌不离” 地用铁锨翻过地,和突击队一起拉上架子车往地里运过肥,学习林县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在高石崖建起了抽水站,让“提水壶”真正流了水,使1700亩河滩地变成了水浇田。《人民日报》曾以《蹲点纪事》为题进行过宣传报道。在这里战斗过的场面,和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不时萦绕于心。离开长武后,他曾多次专程看望这里的干部和群众。仅2010年,就同乡友、吟友三次故地重游和采风。“昔时蹲点倍觉亲,翻地牵龙历历真。事迹荣登第一报,声名迈进领头村。房东窑洞今犹在,队长钟声再难闻。卌载情思岂能断,沧桑鸣奏有吾音。”一首《重访马屋村》的七律,是他眷恋故乡的真情写照,也充分表现出了他对战斗过的故乡故土的依恋之感。

不忘养育情,牢记父母恩,是马骏英同志难忘故乡深情的最重要标志。在他的回忆录中,他以《父爱如山》、《母恩似海》为题,对父母的抚养恩情专文记述。父亲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他举家搬迁,到泾河边上的司家河村典种过人家的地;他当麦客,从渭北黄土高原跑到关中的乾县赶过场;还推着手推车下彬县百子沟推过煤,上甘肃董志原转过粮。”父亲是隔壁邻舍中每天起得最早的人,“冬季往麦地运粪,父亲都是半夜三更起来套车,赶天麻明前运5回粪收工。”为了使他从小懂得许多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专门买了《朱子家训》四条屏画贴在卧室的墙上,一条一条地教他背诵,并给他诠释其意。母亲对于他这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儿子更是疼爱有加。他先后在距家10里的洪家乡和长武县城上高小和初中,每逢节假日,母亲都要精心安排让他吃好。到了星期日下午,尽管有3个嫂子操持,但母亲常常还要亲自下厨为他做一顿最爱吃的饭,让他吃好吃饱上路。“母亲做的荷包鸡蛋,放上猪肉臊子,上面飘着葱花,香味沁人心脾,今天想起来,竟还是那么馋涎欲滴。”几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就把父亲的辛劳,母亲的恩爱,介绍得清清楚楚,沁人心脾。对于兄弟姐妹中的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和三个嫂嫂,他都一一作了记述。特别是对于和他相濡以沫、欢乐与共、风雨共担了40年的爱妻黎秀贤不幸病故,他含泪写出的5篇悼念文章和多首诗词曲,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无限怀念和至爱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的《江城子·悼念内子秀贤》写道:“别离三载夜茫茫。细思量,倍心伤。孤坟凄婉,谁与话衷肠。哪怕相逢一刹那,愁满面,鬓铺霜。    梦中幽会却如常。念斯人,望轩窗。千言万语,祭酒洒厅堂。睡醒几番浊泪淌。思内子,痛肝肠。”不用过多评述,我们从他痛彻心扉的悲叹中就能体味到他思念爱妻的深切情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马骏英同志对给他传道、授业、解惑过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的,还是中学的,都铭刻于心,久久不忘。启蒙老师马润身,毕业于黄埔军校16期,做过国民党军队的宪兵连长,当过蒋介石的外围侍卫官,接触过国民党党政军界的不少达官贵人。回到故乡,屈就一名村小教师,功底扎实,教学有方。对于他“一生爱好的形成,学养的积累,作风的培养,性格的熏陶”,以至“喜欢看书学习,写字不丢笔撂点、忽视细微差列,工作不马虎从事、拖拉敷衍,对人以诚相待、说话直来直去” 等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对他的起步成长起到了“奠基” 作用。他在回忆录中用两个整篇进行了记述。对于曾给他代过课的初中老师,如校长鱼澄如、教导主任李品一、教几何课的穆秉顺、教代数课的王建中等,他都进行了述说。特别是对班主任并代语文课的曹生存老师,那逐字逐句的诠释解疑,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既抓课堂教学,又抓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周记认真修改讲评,对学生关怀备至,和同学亲密无间相处的作风,真实地予以记载,谁一看,都会受到教育和感动。

故乡情深还表现在他对为故乡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和同事的怀念中。崔鹏程同志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从位高权重的省计委综合处长任上主动请缨回故乡长武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在短短的两年任期内,组织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队办林场;多方奔走,吁请上级为长武立项建新医院,扩建城关二小;引水上原,结束长武县城深沟吃水的历史;吸纳大量大学生,充实全县教育、卫生、水利、农业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干了许多实事、好事。马骏英同志曾跟随崔鹏程县长下过1个多月乡,崔县长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调查走访细致入微、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并善于总结推广群众中的先进典型以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都使他受到教益和启发。2008年,应许多老同志的强烈要求,已退休的他与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多方联系,组成编委会,由他主编,编辑出版了《长武不会忘记》一书,以表示对崔鹏程县长的怀念,为故乡长武留下了一份可资后人学习借鉴的珍贵史料。

陈祖声同志,是故乡长武1963年接收来的一名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先分配于县广播站当编辑,后来调县委办公室工作。197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录取。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后任中国电子商报主编。他到北京工作后,地位变了,但品质不变。一提起他,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赞扬。对于这样一位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挚友、文友,马骏英同志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了一篇《心通不论贵和贱,情笃何分京与州》的文章,谈陈祖声的人品和作为,谈他和陈祖声的交往。细细阅读,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同志亲,什么是挚友情。文中引用两人交往中的酬唱应答诗词,其水平,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全文堪称描述挚友间交往诗文的佳品,百读不厌。

醉心诗文

爱好写作的马骏英同志,刚退居二线不久,就编选了《马润身日记选》,以长武县政协文史资料出版。正式退休当年,他的《农村改革调查》、《兰台札录》两本书问世。后来,他笔耕不辍,先后著作出版了《闲情集》、《闲情续集》、《散曲新作选》、《家在黄土高坡》,集编了《长武方言歌》;主编了《 长武不会忘记》、《咸阳诗词作品选》、《咸阳诗词评论集》、《老朋新友书画集》,还受朋友之托,帮助其策划、组稿、编选,出版了个人或诗词集,或散文集,或回忆录等,其中有马润身的《马润身日记选》《马润身歌谣选》、郭俊英的《闲情偶寄》《真情的呼唤》、曹振国的《愚夫诗词》、崔安民的《清风曼语》、李玉琴的《履痕回眸》、郭希彦的《秋天的怀念》、马世民的《如烟往事难忘却》、刘云岳的《晚霞集》《杂感集》、高志宽的《悠悠岁月》以及《<闲情集>评论集》等16本。先后为崔安民、鱼佩云、孟宗尧、商怀祯、李玉琴、高显瑞、张镇藩、马世民、高志宽等10多位同志的著作写了序言或跋,为商怀祯、甄文锋、张生效、李福荣、高云峰、尚步升、冯向东、张英民、程秀荣等十几位吟友的诗作写了诗评。真可谓著作等身,古道热肠。

看看他退休后的任职,就更能了解和体悟到他的夕阳作为。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赋学学会和陕西老年书画学会理事,三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曾任陕西老年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散曲学会理事。在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咸阳诗词》主编任上整整11年之久。在这些岗位上,他都不是只挂名,不出征,而是和在岗一样,岗岗有为,名副其实。

退休后,马骏英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词曲赋的研究和写作上。他认真学习和钻研诗词曲赋写作知识,按照诗词格律,对自己刚开始写的300多首诗词,开肠破肚,逐字逐句修改;摒弃文人相轻的酸腐习气,诚恳欢迎吟友对自己的作品提意见,大胆修改;积极参与诗词报告会、散曲沙龙、集体采风和其他丰富多采的业务活动,广泛与吟友们交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多思考,多琢磨,不怕吃苦,舍得下功夫。他的《鹧鸪天·敲诗》一词,就是他痴迷诗词写作的真实写照:“半夜犹觉诗兴开,披衣举笔案头呆。翻书寻典疑惊梦,刮肚搜肠不下台。    鸡报晓,日投斋,一词恰切紧揣怀。他年如若登书报,风雅全凭吃苦来。”此首词的得来本身就是下苦功夫的结果。如果没有“半夜” 、“披衣”、“翻书寻典”的感受,没有“刮肚搜肠”到“鸡报晓,日投斋”的亲身经历,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真切感人的诗词来的。又如,被人们称道的他的散曲小令《某些机关作风》:“协调就是常喝醉,管理就是多收费。上班就是忙开会,头头说话全都对。眼睛半闭又半睁,敲钟和尚偷着睡,黎民流尽辛酸泪。”如果不深入实际,不细心观察,不倾听群众呼声,就难以写出这样抨击时弊,既生动形象、又入木三分的力作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到2015年底,他写出的1500多首诗词曲赋,先后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当代散曲》等30多家中省报刊发表。17首散曲作品入选全国《当代散曲百家选》,1首套曲、6首小令入选全国《故乡情散曲选》,1首带过曲、6首小令入选全国《山水情散曲选》,70多首作品入选《陕西当代散曲选》,不少作品在“华夏杯”中华诗词大赛、“骊山杯”诗词大赛、“爱我中华”诗词大赛、陕西“百县赋”征文、“曲咏三秦”、“中国梦·咸阳情” 诗词楹联大赛、“宝鸡赋”大赛、“永寿赋”大赛等活动中获奖或入围。

腊梅出墙引群芳,百花吐艳才是春。马骏英同志不但自已在诗词曲赋的写作上成果颇丰,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咸阳市诗词曲赋的昌盛,带动了故乡长武诗文的繁荣。2004年年初,他接任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一是组织会员围绕中心,积极开展活动。如配合“宣传咸阳年”活动开展了“百老诗词颂咸阳朗诵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书画展”、“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步长杯’书画诗词大奖赛”、“重阳颂盛世关中五市区老年书画联展”以及“反腐倡廉”、“抗震救灾”、“喜迎奥运” 等专题专刊,给大家提供创作参展的机会。二是将咸阳《诗词选刊》更名为《咸阳诗词》,并逐步由报改刊,扩大版面,增加发稿数量和发行份数。三是重视骨干队伍建设,坚持周三例会活动,开展集体评稿、改稿,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写作水平。四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通过这些措施,使咸阳的诗词曲赋水平大为提高。现在,咸阳老年诗词研究会已是陕西诗词学会和陕西老年诗词学会的中坚力量。2008年以来,陕西诗词学会、陕西散曲学会出版的《陕西当代散曲选》一二三四五集和陕西老年诗词学会出版的《秦风二十年》、《秦风二十五年》,咸阳会员的作品约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全国和全省的诗词大赛中,获奖和入围的人数超过300人次。这种诗词曲赋昌盛的景象,在咸阳历史上绝无仅有。

纵观故乡长武,从古到今,著书立说者凤毛麟角。近年来,在他的鼓励带动下,许多故乡人士,纷纷著书立说。比如,鱼佩云的《乡曲低吟》,崔安民的《清风曼语》,纪科宁的《 西山秋痕》,李中发的《跬行臻踪》,孟宗尧的《夕照撷影》,张镇藩的《郭村记胜》,赵祥瑞的《柳毅传书》,尚步升的《普声集韵》,马世民的《如烟往事难忘却》,李玉琴的《履痕回眸》,高志宽的《悠悠岁月》,等等。另外,长武的干部群众还为在长工作过的两位县级领导出了书,一是《王俊玉在长武》,二是《长武不会忘记——缅怀崔鹏程县长》。故乡长武这种方兴未艾的出书热潮,历史上少有。也把长武群众企盼“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真正落到了实处。

马骏英同志自谦地说,是家乡人的诗兴激发了他的诗兴,使他走上了诗词道路。实则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他的诗兴激发了家乡人的诗兴。在他的交流引导下,家乡许多人士开始写诗填词,且写作水平不断长进。看看家乡人士所写诗词的前后变化,就能看到他们诗词写作水平的进步程度。故乡长武目前的诗文风气,是继“大跃进”时期出现的笫一个高潮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但那时的质量、数量以及参与人数难以和今天相比。故乡长武的吟友,已成为咸阳诗词界一支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这种情景的形成,马骏英同志的垂范、酵母作用,功不可没。马骏英同志必将成为古都咸阳、故乡长武诗词史上要重树一笔的人物。

恩师年奔八秩,望有劳有逸,健康前行。

 
热门·推荐    
去年审查调查县处级及以上一把手5836人
去年审查调查县处级及以上
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
· 去年审查调查县处级及以上一把手5836人
· 用无罪推理“拽回14条人命”的法学教授
· 6省公布中央生态督察“回头看”整改进展
·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 4000万农村娃
· 揭开低保被取消后仍享受补助之谜
·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原院长秦国杰被“双开
点击·排行    
山西柳林县龙门会全体村民举报村支部书记贪
民警放款1千万给人大代表 为讨债将其非法
多地整治“老赖”有奇招 未来微信能标注失
一份荒唐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墙上涂鸦也能做公益
北京:地铁谩骂女子当事人被警方连夜抓获
女生扶老人事件再发酵 疑问:认定书未写明
习近平今赴英访问 两国企业将有大手笔合作
习近平向教师致以节日祝贺:责任重大使命光
业内人士称中国柴油汽车排放造假远超德国大
热门·图文    
民警放款1千万给人大代表 为讨
多地整治“老赖”有奇招 未来微
墙上涂鸦也能做公益
女生扶老人事件再发酵 疑问:认
投票·调查    
你是从哪里知道本网站的?
  • 网友介绍的
  • 百度搜索的
  • Google搜索的
  • 其它搜索过来的
  • 网址输错了进来的
  • 太忙了不记得了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人员查询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2 大江法律服务网 WWW.FLFWW14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djflfw148@126.com 法律顾问 张福源
    法律服务网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rior permitti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