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18岁那年的普通经历
我1931年出生,18岁那年是1949年,也是我参加革命的第三年。也许我是从沂蒙革命根据地、而且当过儿童团指导员和识字班教员,还又参与过土改和支前等活动后出来的,所以任凭环境、工作和生活多么残酷、艰辛和困苦——到1949年尽管已好转多了,我们工商部门,已开始着装,但仍是供给制,一年只发几次用毛巾、牙膏牙刷和肥皂等折算的“代金”,总共不过几十元。吃的是高粱米饭或窝窝头,好的时候每顿给一个白面馒头。不用说,我们还是专区一级(沂水专区,1953年合并临沂)的机关,住在城里,晚上却点煤油灯,无公共汽车,只有两辆自行车,出发主要靠步行。但大家却都积极乐观、热情很高地工作,我也同样地很适应,感到这样才朴实,和群众靠的近,心情特高涨。
我是因为有“曾进过中学门”的文化,那时称小知识分子,于1948年秋天从一个基层税务所调来做会计记账员工作的。可巧这年我说是遇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领导去地委开会,回来告知今年十月一日,要成立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国歌》和标语口号油印稿并国旗式样,说全国普天同庆,我们这里也要开大会庆祝。消息传开,一片欢腾不说,怎样庆祝?这时地委、专署和县一级机关都还在西部山沟沟里——县城才从敌人手里夺过来一年多,要搞庆祝,就得以我们单位为主,来组织县城的群众和学校等参加。我虽只18岁,说有文化,要参加筹备。我们画图设计量尺寸,找裁缝铺制作出国旗,幸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大都会唱,我们重新练习。还要在小广场里垒戏台,扎松们,写、贴标语,连续忙活了七八天,总算筹备就绪,街道也准备了高跷和秧歌队,准备上街演出。庆祝活动是10月1日晚上点汽灯开的大会,连郊区来的群众有数千人参加,我们领导和街道干部主持并讲的话,口号声、欢呼声响彻夜空,一直持续到小半夜才陆续散场。这些天在我心里总觉得,我18岁就摊上新中国的成立,这是开天辟地呀,是天大的好运,激动得几夜睡不着觉。
再一件就是,从我调来不久,因为表现好,一位党员曹同志做发展我入党的工作,他给了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让我学习,在闲暇时间,经常向我讲解共产党的性质,党多么伟大和光荣,以及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等,给我指出了努力方向。历经半年,到今年4月,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对着党旗举行仪式,正式吸收我为共产党员。我知道这就是我的政治生命,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先进分子,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同时暗暗下决心,我要像所有共产党员一样,不怕牺牲,努力做一名真正的党员,叫大家看看。
这两件事不管是不是巧合,但着实触动了我的灵魂,我不仅成了新中国的一份子,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可是只有在革命阵营里,才能得到和实现!我庆幸自己走对了路,我要坚决走下去,还盼望党给我考验的机会,让我快速成长?!
这是个火热的年代,革命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革命,革命就是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所有事情。我看到大家都表现这样,我也要这么做。
当时淮海战役正打得激烈。还是我这个18岁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分配我写黑板报宣传胜利消息,领导用红笔在报纸上画出来,我攀着高凳写。记得我在写,人群簇拥着看,并不断地议论和欢呼,我时刻被激励得站不住!胜利消息既多又快,不仅每天要换写,有时一天换写好几次。天冷手拿不住粉笔,就烤火再写,手背上还是冻满了冻疮。
这年青黄不接的春上,有些偏远地方出现灾情,个别有饿死人的现象。根据各级党委部署,我积极地与战友们一起下乡救灾。我们基本上将所发的“代金”,全部救济了贫雇农,这样心里才觉得好受。
这年9月,中央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规定原根据地组建的“新青团”团员算数和青年党员是当然的团员,18岁的我,当即被选为团支部副书记,我带领团员和青年,以党的“后备军”为目标,开展学习、过“团日”、发展团员和文艺活动,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工作,也活跃了机关的文化生活。不久,被《山东青年》报聘为通讯员,但未发表一篇。
那时地委和专署是在蒙阴县某地,我们部门的上级在新泰县某地。我们单位向其送达信件,多半都是我要求去完成的。我以学骑自行车为借口,实乃挑拣艰苦工作受锻炼。因为去那里要带行李,随处可住;带短枪,防备特务袭击(当时有此现象);带餐票,便于在农户家吃饭,他们可兑换成粮食;还带修补自行车胎的工具好修车。
在那个年代,类此的情况很多,自身的工作,都是夜间加班干的,我那年还被授予三等功臣呢。大家都认为这很普通,很正常,无论领导或一般同志,都这样做,党员跑在头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和精神,各个地方和各个单位都如此,也就普及和发扬开来。后来条件好了,用不着那样干了,不少人反而觉得不适应了呢!我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也许如今各方面条件太优厚了,与那时的反差越来越大,脑子里才冒出了个“火热的年代”,而且有点滴自豪的感觉。当然,那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肯定的方面,亦属“不忘初心”的范畴,因而我时常想起那个“火热的年代”也是很自然的了……
(《那年我十八岁》约稿)
(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