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铺”,顾名思义是悬吊在空间的睡铺。就是在普通起脊平房的屋梁下面,并排捆绑上若干木棒,另一端插在屋山墙上凿出的洞里,木棒上面用秫秸垫平整,再铺上谷草或麦草,最后铺上席子,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立体空间,人可以在这里住宿睡觉。粗圆的木梁,恰恰是吊铺的堵头,可防止人滑下来。屋梁上面全敞开着,便于人登梯进出,同时照进亮光。总之,目的是充分利用房内的空间,虽然空间较矮,容积也受限制,大人不能站立,但面积甚大,足以解决人口多住房不足的困难。这是鲁中南地区农村乃至小城镇过去的一种特有的房舍设施,其他地方有没有未作调查。据说如今这里有的农村还有保留和沿用,但形式和用途有所变化。
本人出生在这里,对“吊铺”说不上有没有感情,却颇有所晓和印象,觉得蛮有意思,也算是乡村住房方面一个小小的历史见证吧。
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很冷,顺路去约一个同学时,发现他是从另一个屋的梁头上爬梯子下来的。他指着上面说:这是吊铺,很暖和。原来他家开了个小旅店,冬季就用三间屋两端的吊铺,接待走路和经商的人住宿,每个铺能睡六七个人,下面做饭和安排吃饭,热气全升在上面,住客都很满意,当然夏季就不住吊铺了。吊铺上总住不满,同学他爹便叫他住在上面,他带我一起爬木梯上去看了看,黑乎乎的确是暖烘烘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吊铺。
知此物才会引起关注,后曾在表叔家看见在两间屋里也有这样一间吊铺,与同学家不同的是下边不是做饭,是住的老人。表叔说住屋太窄筑了,两个儿子也都大了,搭个吊铺睡觉和放东西;用了根木棒钉上几个挡头当梯子用,他还说这吊铺冬暖夏凉。表哥强留我在上面睡了两个晚上,不光觉得新鲜,他上得高年级,还给我讲了个吊铺的谜语呢。记得是:“睡觉不是床,地铺也不像,驾云它不飘,坐船它不跑,刮风它不摇,下雨它不浇。”所以玩得高兴,印象甚好。表叔和表哥说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有些房屋不宽敞的家户都用这种吊铺。他们一说,我好像看见过有的人家屋梁上面放有东西,那可能就是吊铺了。
参加工作后是在专区,有一次骑车去鲁中南区机关送信,晚上住在了沂南县葛沟集镇的一个旅店。店家说这里只有吊铺,住的人不多很宽敞。时值秋天不太热,给我安排的那一间里加我只三人,而且都是和我一样出差的工作人员,对面的那一间住的人多。两个吊铺中间的空间里,挂了一盏带玻璃罩的吊灯,照得全屋和吊铺里如白天那么亮,我们都滔滔不绝地说了半晚上的话,一夜睡得很香。
也是在那时候,记得刚过了阳历年,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5人工作组,每人骑车带一床被,巡回各基层单位查账。这天晚上,住在了莒县三十里堡的一个旅店,我们的组长是日照人,他向店里提出要住吊铺。我惊奇又惊喜:啊,看来他们都知道吊铺暖和享福啊!店家专门让我们5人住一间,单独挂上了一盏很亮的罩子灯。吃完饭后,我们都爬梯上去,原来组长是要研究工作,大家围坐一圈,把一天查账的问题做了汇报,又商定安排了明天的任务,在吊铺上高高兴兴地睡了一夜。别人有何感觉我不知道,我是再次领略了吊铺的特有风味,感慨良多。
此后,一晃几十年,再没接触和住吊铺,只听说乡村建的房屋也与过去不同了,梁檩改用了钢筋的,他们不是专门搭吊铺,而是建房时设计上了天花板,成了自然的吊铺,若打算住人或放东西,就用木板,既平整好看,又坚固实用。我们在城市里住的楼房,有些上面起脊的,住上层的也有搞成“吊铺”的,即使平顶楼,最上层的那种叫做“阁楼”的小房子,其作用也不过和“吊铺”差不多。(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