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披露、抨击公文成灾、会议泛滥的报道、文章,每每见诸报端,搬文“山”、填会“海”之呼声不绝于耳。
的确,在某些机关,公文堆积成山,领导人尽管放眼饱览,仍觉目不暇接,只好画圈了事。在某些机关,动辄用起开会这个“法宝”,会接会,会套会,摆“连环阵”。于是,白天下“海”,晚上钻“山”,成了某些领导人正常的活动规律。久而久之,成了耳不聪、目不明、忙忙碌碌的文牍主义者和“会柱子”。
这些领导人何以光会“山海经”?笔者以为原因有四:
机构上的肿。由于庙多神广,人浮于事,只得争相发文件,出刊物,编简报,传“信息”,办会议,搞“培训”,互相仿效,照“猫”画“虎”,热“剩饭”,老生常“谈”(叹)。
职责上的乱。由于许多关系没有理顺,“界畔”分不清,一些部门往往“桶往别人井里下”,“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一件事,你该抓,他应管,层层有人过问,四处有人呐喊,但就是不招实。常玩“拖拉术”,推“排球”,踢“足球”,跑“马拉松”。因此,文发了一摞,会开了一串,问题仍未解决,扯皮仍然不断。只得再发文,再开会,反反复复,恶性循环。
作风上的浮。由于腿懒,手懒,脑子懒,往往坐着小车“下马观花”,靠着电话遥控指挥。看到或听到一点零碎情况,误以为抓住了实质性问题。因为与实际不沾边,只得借助于发文和开会实施领导。似乎只要发个文就能解决问题,只要开过会,就算尽到了领导责任,不干实事,只做表面文章,结果事倍功半。
考核上的偏。检查考核工作无客观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往往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以是否发过文、开过会、成立过领导小组之类为依据,从文件上看“决心”,从开会中看“行动”,从对上级指示的“反响”中看“态度”,很少衡量实际效果。这样,诱使下面摆花架子,做无用功。上级已一竿子插到底,发过文,开过会,也要硬着头皮上行下效,依样画葫芦,重复例行公事。
从机构上消肿,从职责上理乱,从作风上医治“漂浮病”,从制度上根除考核中的弊病,才能让领导干部少念点“山海经”,多干点实在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