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丧偶,属于正常而不可抗拒,可对其感情和日常生活,却是残酷的打击。本人系这类遭遇者,幸好孩子们理解,予以“再婚”补救,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始能安度晚年。但心中的一种难言隐痛,多少年一直抹不掉——年轻时对两位年迈父亲,与其说是欠理解,不如说是近乎无情,让我忏悔不已。
一个是我的父亲。母亲病逝时,他还是知天命的年纪,总怕我们一小群孩子受委屈,他不续娶,忍受着辛酸苦涩熬过了十数年。
他60多岁的时候,一次我探家,看到他忧郁少语,气抑不平,脸上老了许多。从弟弟口中得知,曾有一天,人们都去田间劳作时,父亲曽去邻居陈大娘家坐过一会。陈大娘五十七八岁,守寡已20年,为子女操劳一生,从没心思找人说说话,内心里的酸楚恐不差于父亲吧!想必是父亲一人在家烦闷难耐,健脑驱使他去邻居找陈大娘闲聊句话。要知道,村里人谁都可以在任何场合同异性人随意说话取笑,却唯独父亲和陈大娘也许还有几个同身分的人,近在咫尺也难得相互点一点头或说上句话,这就是当时落后农村那种“寡妇门前是非多”一类的陈规。
就是父亲这平淡冒失的举动,便在村子里添油加醋地传说着。我弟弟听说了,自然也不适应,且又在被讥笑之内,便说了父亲一顿。要他“没事不要出大门”,明显地把父亲这点自由给剥夺了。我听到后,也觉得有失面子,但长时间才回家见面说不出口,就从另一角度,如答应多给寄点钱啦,买些东西啦,让父亲“安分守己”,实际也是变换手法从精神上压抑父亲。这是多么地无情啊!父亲又是多么地可怜啊!此后,父亲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父亲正是遭受了最痛苦的中年丧妻,这些年来我们子女,有谁曾表述过他的不幸和同情吗?更没有考虑或和他商量解除他精神痛苦的事,只是一味地向他索取(抚养),靠他生活,他不就是在最基本的情绪下,不知思考斗争了多少遍,壮着胆子才与异性邻居说一句话吗?竟然遭到强大的压力和家人的白眼!我们这些只知屈从陈规舆论,而不理解他人心情的子女们,难道不应该屈膝忏悔吗?他也是活生生的人啊!可怜的父亲,已沉居黄泉,我想尚不瞑目。
再一个是我的岳父。他60多岁丧偶,是受不了孤独的折磨,也是我和妻子的孝心,把他接来我家常住,我们就条件尽力侍奉好老人,且声言一定满足他的所需。这个“需”,自然是指衣食住行物质上的享受,而老人却偏偏不计较这些。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渐渐地发现他强打精神,生搬笑脸,语言应付,终于在一天晚上,和我俩道出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编织出来的“心愿”。他是那么地胆小,那么拘谨,先扯了一通自然界的现象和他知道的许多实例,好像“心愿”不是他的本意,是客观影响和不得已而为之。最后说出了“心愿”的内容:就是老在我们家不是常法,我们都忙,他想回原籍农村,找一个乡村老婆子自己生活,只让我们每月寄给他10元钱,大家都省心。只说这10元钱,就看出他是有意降低条件的。
我悔不该的是先表了态:“这不行!您这么大年纪,离开儿女,没人管,再说人家笑话俺......”妻子也是“夫唱妇随”,且更能说得出:“在这里你还有哪里不满意的?不行!不行!”老人无语可说。后来听说他去儿子那里住时也提出过这事,答复基本一样。他只好如此这般地儿子、女儿两处巡回寄宿,继续装出一副满意而强笑的表情,可见老人的心思,我们不理解他,他却理解我们。可怜他还在古稀之年便溘然逝去,我想他也张目不瞑。
固然,两位老人还算不上早逝,但距高寿还远。如果我们做儿女的,能够理解老人孤独的心境和心愿,老人的晚年才会真正幸福,这才是真心的大孝呢!如今我们年迈理解,但为时已晚,盼望后人借鉴。 (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