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卢氏县南部边陲深山区209国道旁的老鹳河河谷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朱阳关古镇,因其北达卢氏县城,西通陕南,南及湖北的襄樊,地处鄂豫陕三省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卢氏县的南大门,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赐名为“关”。
朱阳关的出名还源于它曾经是河南省政府的“行宫”,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由于日寇侵吞了中原,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和省直机关逼迫从省城开封溃退至有“河南小西藏”之称的卢氏县,偏安于这深山南隅的沟谷小镇,虽显其无奈与无能,但仍彰显了它的苟安与图存。也就在那时,这古老闭塞的街镇才有了第一条与卢氏县城相通的山区公路。现朱阳关老街东头的翟家大院里仍保留有“国民政府报社”的旧址。
而更使朱阳关出彩的是距该镇西五华里的杜店村,杜店村以其著名的古老文明传承被河南省列为首批传统村落,并成为豫西南伏牛山旅游链条中朱阳关景区的特色亮点。
我与杜店村结缘要追溯到本世纪初的2000年,那年,我作为河南省三个代表工作队的首批成员,奉命进驻朱阳关乡(当时乡建制尚未改镇)。该乡领导在向我们介绍乡情时特别说到了引以为豪的杜店村,他说,据考证,朱阳关一带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此处村落最早出现在杜店村。早年间,杜店曾是三省间交通的重要驿站和繁华的古镇,杜店因街市上店铺林立而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镇逐渐向东发展,朱阳关街才得以出现,古镇杜店的地位才被之后出现的朱阳关街所替代,“先有店,后有关”,反映了朱阳关一带村镇的渐进发展过程。杜店村现存明清建筑九处,民国建筑七处,建国时期建筑五十七处,院落古朴,胡同幽深,嵌字雕图的各式住宅和石碑石匾石具等,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打下不同时代的实物印记是那古老村镇的有力佐证。又说,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店原名“垛店”,由社戏抬垛演变而来。但不管哪种说法都足以证明杜店早年就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是朱阳关古民间文化的福祉,他建议我们闲暇时前去看看。
乡领导关于杜店村介绍的话语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素有猎奇探险之习惯,于是,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慕名前往古镇杜店考察。果然名不虚传,走进该村,几处古色古香、风格奇特的房屋古建筑顿现眼前,特别是位于村北口的那座红砖木顶,门楣牌匾上嵌镶着已锈迹斑斑的“观音阁”三个大字的过街楼,更吸引了我的眼球。过街楼分上下两层,一层是过街的门洞 ,顶呈园拱型,高盈丈,宽约丈余,门洞是仅容一人一马蜷缩身子方能进出的过街甬道,这里曾经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当局为方便勘验路条,严查过往路人身份而设的关卡。
我望着这小巧狭窄的门洞,顿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慨。门洞的上方矗立着一方型楼阁,灰瓦翘脊,飞檐斗拱,煞是壮观。阁楼其实是一个无名神庙,听村人说虽然其年代久远,但庙神仍非常灵验,平日里还常有人上香祈祷保佑平安。在门楼的一侧嵌着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十五日《重修过街楼》的碑匾。上边的繁体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据说,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这兵家必争的重要关卡曾几遭涂炭,几度修复。但在和平年代里,这里又人气聚集,逐渐形成集市,南来北往的商贾也纷纷云集这里,村落的集市经济逐渐繁华,在碑刻里,就生动记载着这里曾经的繁荣与昌盛。
穿过过街楼,在另一个用青石铺就的巷道民房山墙旁,我发现了一口上面刻着“乾隆三十九年”字迹旳长条石槽。村干部说那是过去东南西北的商人,进入该店住宿时,供随身骡马喂养粮草而用的料槽。在小巷的右侧,竖立着一所灰砖墙夹嵌木门框结构的大门楼,门楣上的木质牌匾镶嵌着“如见大宾”四繁体大字,所用木料细致缜密,名贵稀缺,门下那规正的方形石雕门蹲再现了当年屋主人的高贵与荣耀。这古朴厚重的门楼诉说了杜店街市曾经的繁荣与沧桑。
杜店村的另一大特色是这里还是一个石筑的王国,因村子濒临著名的卢氏县内第二条大河老鹳河,旧时洪水频生,石源极其丰富。村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石砌经验,村里的所有街道上全是青石铺路,所有房屋都是石筑墙壁,但所用石头也并不大,而石头缝隙间并无任何填充物粘合,但数丈长,丈余高齐齐整整的墙壁,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却没有一点歪倾,实在是令人惊叹。因之村里古有“无石不筑墙,有石才盖房”的俗谚。
在村中间的一所四合院式的房子里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曹靖华父亲曹植甫老人的故居。曹靖华曾经的那位30多岁的童养媳妇,是这所院里的第三代主人。现在整个大院上下房屋保存完好,大院中间有一口辘轳古井,亦是当初的摸样。据说,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曾在这里教过学,曹靖华也在这儿读过启蒙。早年间,曹靖华父母遵媒妁之言,强行要乡邻的一刘姓宝慧姑娘与儿子成亲,那姑娘虽然落落大方,聪灵贤惠,勤劳朴实,但刚刚县立高小毕业年气方刚的曹靖华,鸿鹄之志在成胸,岂肯蜷缩于茅屋之下,新婚之夜他就告知宝慧他要外出求学的决心,求她不要再等了。于是他趁人不备之机逃出洞房,并于1917年腊月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然而 24岁芳龄痴情的宝慧却姑娘并未离去,而是一直孤守空房,把青春交付于孤寂的磨道和纺棉花车旁,这成了曹植甫老先生的一桩心事。数年后,曹父收到儿子说他在外已有了意中人的来信,曹老十分懊悔当初的举动。他见宝慧这十多年在家里吃尽了孤寡的苦头,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是如果不把实情告诉宝慧,那就更对不住她了。于是就把她认作义女,动情地对宝慧说:“我虽有几个女儿,但你也是我最亲的女儿,你如今已三十多岁了,给你寻个好家,我就是死了也要对得起我的亲家,也能瞑目了。”宝慧听后先是痛哭流涕,而后低头不语,但经多次劝说后,她终于想通了。于是,曹父就把宝慧嫁给了本村的一个大户邹姓人家。
结婚那天,曹植甫像对待自己亲闺女一样,除了她娘家原来陪送的嫁妆外,又添置了当时全套乡间时兴的嫁妆,并穿戴整齐,亲自把儿媳当作闺女送给了邹家。宝慧到邹家后生儿育女,幸福安康,把在曹家学会的治疗眼疾和小儿科的医术用来为乡邻治病,声誉颇好。从此,曹邹两家成了亲戚,经常走动,关系十分密切。
岁月悠悠, 曹靖华当年从洞房出逃后到省城读书,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而后两度赴苏联留学并任教,与鲁迅和瞿秋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先生还为曹父撰写了教泽碑文。家乡人为纪念曹植甫的教书育人功绩,于19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在其故园建立的了“尊师亭”和“教泽碑”,曹靖华为此专程回归故里参加了揭牌仪式,并特地到杜店瞻仰了曹父的故居,他深情地抚摸着“观音阁”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墙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在对家乡人的讲话中,深切地感谢家父老的深情厚爱和对古文物的保护,他说,古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但要保护好还要推广开来,把它介绍给世人,要让它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后来,我又曾多次到杜店村参观访问,而每到杜店,古镇那巍然屹立的古老楼阁、幽深古朴的巷径院落、规整的石墙石屋和那深藏在人们心里的纯洁动人故事,都会给我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古老的杜店镇仿佛又重现了曾经的繁华,绽放出嫩绿的新芽。然而如今的杜店村再也不是过去那偏僻闭塞的山村,而成了山淅高速公路上的一颗璀彩的明珠,成为汇集八方游客的游览胜地,重现生机的古镇杜店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杜店的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