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记者根据家长的反映,来到西安南郊的尚师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这里是一家艺考培训机构,开设了播音主持、编导等多门课程,但记者在这家培训机构看到,一些广告性的海报和招牌上的机构名称,都已经改成了“师苑教育”。当记者问起招生老师这里是不是尚师苑培训学校时,她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介绍起了课程和老师。
记者:“咱们老师都是哪的?”
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咱们老师就是大学老师,还有本身从事这个的。”
记者:“哪个学校的?”
工作人员:“陕师大、西北大、长安大都有。”
记者表示,自己是别人介绍的家长,想确认这里和尚师苑是不是一家培训机构时,这位老师是这么说的。
记者:“咱们这个是叫啥名字?”
工作人员:“师苑。”
记者:“我听我朋友说不是叫尚师苑?”
工作人员:“师苑。”
记者:“是一个吗?”
工作人员:“是。”
记者:“现在可以招吗?”
工作人员:“可以。”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已经被公示在停办名单中,却还在招生时,这名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培训机构没问题,让记者放心。
记者:“不会把娃送过来上着上着课停了吧?”
工作人员:“不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西安长安路的一处写字楼,这里有一家名为“名师堂”的文化课补习机构,也已经被教育局列入停办名单中。但记者发现,这家培训机构还在上课,学生说没有接到任何关于停课的通知。
记者:“你们老师有没有要停课这种话?”
培训机构学生:“没有。”
记者:“这两天一直都在上?”
培训机构学生:“嗯。”
这家培训机构的一名招生老师告诉记者,这里依然在正常招生,只不过新招的学生是九月份入学,上课的地址也不在这里。当记者问起机构是否有相关资质时,他说资料已经递交,但是审批还未通过。
工作人员:“现在我们新校区那边递交资料已经全部审批快下来了,9月份就搬到新校区了,因为这边好几年了,不是一开始说没有特殊要求嘛,现在它需要办证,所以我们就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去做。”
记者:“这边有证没?”
工作人员:“这边我们在外面贴着递交资料,教育局就要求正常维持着,不要统一去宣传招生,新校区好了就搬过去。”
记者:“这是教育局给咱说的?”
工作人员:“应该是吧。”
虽然被要求停课,但这两家机构一个“改头换面”,换个名字继续上课;一个无视停课规定,将培训机构换个地址重新招生。那么教育部门对这样停办机构到底应该怎么处理?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西安市雁塔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西安市雁塔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曾经查处过的,我们给他下发了停止教学活动通知书的机构,有些机构因为他自己经营的问题,另外一个按照我们的要求,它达不到标,确实是已经停办的,但是某些机构人家正在整改,还想坚持申请,有教学行为存在,但是我们不允许招生宣传。”
陕视短评
教育主管部门的明文禁令,何以被个别培训机构当成“耳旁风”?恐怕还是利益驱动,他们不愿就此割舍到手的培训费。但无论“改头换面”、“掩耳盗铃”,还是更换地址、玩“躲猫猫”,他们逃避禁令的花招其实并不高明,否则陕视记者也不会轻易发现并识破。
叫停令叫不停,加强监管是个坎。有时候,培训机构的反应正取决于主管部门的监管态度和力度。发完“叫停令”,一旦监管跟不上,或许就会让个别培训机构产生错觉,误以为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只有监管不留死角,才能防止“死灰复燃”。
令行禁止,是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一种体现。相反,如果令行禁不止,那就有些尴尬了!
来源: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