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儿理发为啥爱去街头?
马路边的露天摊儿、没有牌子的胡同小店……简陋的理发小店从早忙到晚,生意兴隆,而光鲜亮丽的理发店里却很少见到老年人的身影。记者探访中发现,价格贵、时间慢是老年人不愿进、不敢进时尚美发店的主要原因。
-街边理发摊儿从早忙到晚
三把电推子、一把剃刀、一件白大褂……早上8时,70岁的老吴带着工具出门了,他先到丰台区右安门桥边的一个小卖铺,跟老板打个招呼,拿起存放在店里的一面大梳妆镜,再到自己平时摆摊儿的小花园,解开拴在绿化带里的折叠椅,将理发的家伙什一一摆好。理发这个活,他要从早忙到晚。
“给我推个头,还是老样子。”不一会儿,第一个顾客上门了,老吴给客人披上围布,右手拿电推,左手拿尖尾梳,双手上下翻飞,5分钟不到,一个平头剪好了。“不错!”客人就着镜子上下打量新发型,满意地递上钱,抖落身上的碎发离去了。
“圆寸、平头、背头、青皮,这些传统的发型我都能剪,像刚才那老先生,头发硬,脑勺圆,就适合剪平头,显得人精神,这些年他来我这儿都是剪这个发型。”老吴边扫地上的碎发,边向记者介绍他的理发手艺。
比起正规理发店,老吴的摊位太简陋了:不知从哪儿拆下来的梳妆镜、两三把折叠椅、一台旧收音机。但就是这样的小摊儿,就是顾客不断,一上午,老吴就剪了6个。而在300米开外右安门外大街上的一家美发店,11时开门,剪发39元一次,过去一问,到了下午近2时才迎来第一位客人。
除了街头理发,在东四、北新桥等一些胡同区域,还有一些没有门牌却被街坊四邻口口相传的小店,是老年人日常理发的选择。
-老人不愿去正规理发店
现在街面上的美发店越来越多,装修精致,免费茶水、空调冷气、按摩等配套服务齐全,还有各式发型设计,老人却很少光顾。
“我只想简简单单推个头。”家住西城区南菜园的沈大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原来,老人们最需要的传统服务——剃头、刮脸,在现在的美发店渐渐被各种韩式造型、日式刘海所取代了,再加上高昂的价格,让老人望而却步。
“美发店太贵了,剪一次头发够我在六里桥边儿剪三四次的。”一位老人说,美发店不光贵,等待的时间也太长。“动作太慢了,一撮头发来回折腾,剪一次半个多小时没了,花钱多还浪费时间。街头理发,我遛个弯儿的工夫就解决了。”
“装修越气派的店,我越不敢进。几乎每个店都放闹腾的音乐,老人都受不了,美发店的年轻小伙,要不是让我办卡,要不就是不太重视、看不起老年顾客,弄得人很不自在,所以我不喜欢去。”另一位老人说。
-街头理发成本低挣钱少
“现在美容美发把很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老吴说,从15岁干理发,到现在快50多年了。尤其是退休之后就一直做街头理发。
老吴说:“我们这儿离南站近,生意还不错,我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6点支摊儿,一天能剪个二十来个,还有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我电话预约去家里理发,不过那可就贵了,看距离远近,起码20块钱起步,太远的我就不接了。”除了老吴,在右安门桥附近,还有6位60岁上下的理发师也摆摊儿做街头理发,大家商量好了价钱都一样。“原来我理发是5块钱一次,后来涨到8块,现在是10块钱了,刮胡子再加2块,剃光头最贵,要15块。”
街头理发成本很低,半年左右花一百多元换个新的电推子是最大的投入,老吴一天挣一百多,再加上退休金,日子过得也算自在。和老吴一样,老刘背靠六里桥客运枢纽站支了个理发摊。20年来,他早出晚归地经营着。“我除了刮风下雨都会出摊儿,一年到头能挣个四五万吧,冬天太冷,手不灵活,就会给自己放个寒假。”
-老人需要舒服和尊重
在西城区牛街街道枫桦社区,老人没有“理发难”的烦恼,每月月底三天,大家都排着号,去西砖胡同8号院一处玻璃房子理发,不用花一分钱。给老人们理发的是老党员马桂连。
2010年,作为美发界的资深前辈、燕华美容城的经理马桂连退休了。正巧赶上社区招募敬老助残志愿者,她没多想就报了名。“在枫桦社区,近半数的居民都是退休老人,我们走访调查发现,老人们反映最需要的就是‘一头一脚’的服务。”马桂连通过以前的工作关系,联系上了华清池,为居民提供修脚的上门服务,而理发则由她亲自上阵,为大家义务理发,这一干就是11年。
多年的理发经验让马桂连体会到:老年人需要的理发服务无非就是两点,舒服和尊重。
马桂连认为,解决老年人理发难的问题,首先社区、社会要重视老人的需求。“街头理发的人们,他们在卫生消毒上并不规范,不应该被鼓励。但如果社区能够和这些街头理发师商量,给他们一点补助、提供个场地,请他们定期来为老人理发,也能够解决老人理发的实际问题,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实习记者 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