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起养老诈骗案集中宣判 百名被告人获刑
养老诈骗六大套路曝光
8月4日,北京高院组织一中院、二中院、三中院及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房山八家法院集中对15件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此次集中宣判涉及被告人100名,分别被认定为犯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犯集资诈骗罪。1人被判处无期徒刑,7人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56人被判处三到十年有期徒刑,其余被告人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为被害人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对宣判以及已审结的养老诈骗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涉养老诈骗案件主要存在六种类型,分别为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实施诈骗;假借“以房养老”实施诈骗;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实施诈骗;假借代办“养老保险”实施诈骗;假借开展“养老帮扶”实施诈骗;以销售“养老产品”为名实施诈骗。
组织广场舞吸引老人投资
北京市高级法院刑二庭负责人罗勇表示,我国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法分子趁机推出所谓“养老项目”以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为由,以售后定期返点、高额分红为诱饵,诱骗老年人参与投资,集资后因运营不善而资金链断裂,更有甚者直接携款潜逃,造成老年人血本无归。
一中院宣判的刘某某等32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犯罪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喜爱跳广场舞的特性,以组织跳舞之名吸引老年人注册该公司的APP,后通过该APP平台向老年人进行非法集资,因经营不善,造成所吸收的资金无法返还。
诱导老人抵押房产买理财
“以房养老”是我国一种新的商业保险类别,其丰富了养老保障方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政策的旗号,营造“养老恐慌”,利用部分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识较差的特点,恶意设套,以“房本在家无用”“不耽误自住或出租”等话术,诱骗老年人签订房地产抵押担保的借贷合同或相关协议,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介的所谓理财产品,后借助诉讼、仲裁、公证等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屋,导致老年人“钱房两失”。
虚构养老服务项目
罗勇介绍,不法分子瞄准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打着国家政策旗号,以旅游考察、预售养老床位、介绍对象等名义,诱骗老年人到所谓的养老基地、福利院参观游玩或与相亲对象见面,虚构养老服务项目,以办理会员卡、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婚介介绍费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三中院昨日宣判的吴某诈骗案,犯罪分子吴某以帮助被害人缴纳养老院费用、代请护工等事项,多次骗取80多岁高龄老人张某钱款后逃匿。
代办“养老保险”
罗勇表示,为保障职工、居民、村民老有所养,法律对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均有相应的规定。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急切心理,谎称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骗取老年人的材料费、好处费。西城法院审结的王某某诈骗案,犯罪分子谎称可以为被害人补缴养老保险,让被害人退休后享受保险待遇,收取被害人“保险费”后并未用于保险补缴,而是据为己用。
冒充名医卖假药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爱老之传统,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健康上需要关怀、生活上需要陪伴等需求,以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罗勇透露,石景山法院审结的李某某等人诈骗案,犯罪分子为实施犯罪专门成立公司,在互联网低价购进保健品,招募大量业务员,在北京多个区县社区以免费医疗咨询、义务诊疗等噱头拉拢老年人参加讲座,冒充知名三甲医院的名医为老年人“号脉”“看病”等,获取老年人信任后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高价出售给老年人,骗取老年人钱款。
开设健康讲座贩卖保健品
罗勇告诉北青报记者,为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国家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产品用品。而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青睐的养生、保健、收藏品等领域,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迫切心理及鉴别能力不足等特点,采用免费旅游观光、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采取免费发放礼品、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会议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药品、收藏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
据北京高院透露,专项行动以来,北京法院审结的养老诈骗案件中,涉“收藏品”“保健品”诈骗案件数量占比最高。今日丰台法院宣判的3件案件均为涉“保健品”诈骗案,犯罪分子招募多名销售人员,使用专门话术或通过组织“健康讲座”、现场诊疗等方式,将食品吹嘘成具有治疗功效的保健品,骗取多名老年被害人的钱款。
文/本报记者 王浩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