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犯》结尾到开端的思索
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探索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女记者谢洁心,顺利结束在大墙内的调查和思考后,带着大声疾呼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激情,回到自己的家,听到的却是刺耳的警笛声,公安人员押走的罪犯中,恰恰有她的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映的电影《少年犯》,其尾声真是严酷无情,不能不格外让人深思。
谢洁心的儿子走向犯罪的过程及原因,其实同已走进大墙的少年犯并无根本不同,尾声与开端本是一根链条上紧密连结的环节,从社会到大墙,这是一幅无法截然割裂的现实画面,是观察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必须确立的一个整体观念。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论其产生具有怎样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不论其有何种主观的故意和预谋,一当具有导致犯罪的那些条件或动机,青少年就有可能干出法律所不容的行为。因而像影片中方钢之父那种简单和拒子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肖佛的亲生父亲那种油滑而无耻的弃子行为的做法,都只能促使子女走进漩涡,他们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环境因素。在这里,任何怨天尤人或不以为然或认为与己无关的言论与行为,都不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
女记者深入少管所,身体力行地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然而,她同样未能察觉儿子在走向犯罪,谢洁心忽略了的、偏废的正是她应给予儿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有许多父母,每每在孩子犯罪后才去叹息、懊恼、暴跳如雷,却不能意识到犯罪这种社会现象随时可能发生,而在儿女失足前就注意和着手进行预防其犯罪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不能嘲笑有神圣的母爱、有远大理想的女记者,她遇到的棘手问题,其实是每位家长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不过,谢洁心肯定会清醒而自觉地认识和对待儿子的犯罪,由此而来的新的思考,一定能充实、丰富自己的社会调查,使之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更发人深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