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科学精神和民族的科学素质有直接关系,但过去许多年间人们却通常以为“科学”仅仅是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的事情,生活中大多数人并不关心“科学精神”、“科学素质”之类的问题,这显然有历史的传统,因为中国人曾经长时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
1996年,新闻媒体兴起关于“建设精神文明”的宣传热潮,当时我亦积极参与,其中写了《与科学结缘》一文,作为自己对如何建设精神文明的思考。今天,社会进步正体现于科学精神的发扬,重读自己的这篇文章,似乎还有其意义。 2008.3.27
与科学结缘
捧起上下册一部的《科学的历程》,有如获至宝的快慰,读书多年很久没有像这次产生一睹为快的感觉。这部书获今年“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中华工商时报》评论该书时用“读史使人明智”作标题,而这话是约四百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名言。如今身处高技术时代的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经十多年波翻浪涌的市场大潮洗礼,应该说已经较八十年代初冷静而理智。我们几乎每日听到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进步的新闻,也无不享受着当代科技的诸多成果,科学既让人得以体验何谓现代物质文明;同时又使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正是科学的深入人心和技术超常速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市场经济带给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科学推动社会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每个中国人都将从中得到想象不到的利益。这时候,诚如该书作者吴国盛先生所言,我们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在这个科学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
科学在九十年代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每个层面,然而我们却未必都能注意这个事实,对此未必能有意或自觉地去认识和理解。一种显而易见的心态是普遍以为科学技术那是专业人员、特别是科学家的事,至于其他大多数人不过是花钱消费而已。读《科学的历程》时,就会意识到这种视科学与己无关的观念是多么不恰当。与科学结缘,并非要求所有人一律去从事具体的科研和技术工作,因为社会永远存在不同的分工。科学的历程告诉我们,人类对待大自然、对待自身,应该是一种整体的思维。几千年的文明史,是无数探索自然与社会未知领域的勇士,历尽艰辛甚至不惜献身而发现与创造的历史。无以计数的发明不断深化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一次次变未知为已知,从而逐渐认识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做到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科学正是这种使之相协调的理性的方法和手段。现代中国人,欲建设与自己的环境相协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不积极培养和促成、巩固和发育这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是很难适应廿一世纪社会发展趋势的。直白地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其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个要求:就是全民族要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时下,电脑正加速地走进国人的家庭,运用这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或工具渐渐成了许多非科技职业者的热门话题。高科技此起彼伏地推出新产品,眼花缭乱地刺激着所有人,我们往往就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活。事实上,只要理智地思考思考,高科技虽在超强发展,可我们自己又抱着一些什么观念?又是怎样理性地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科学的?文盲、法盲固然妨碍现代化,科盲难道不同样如此!想一想日常所见所闻的种种非科学的表现,形形色色的愚昧无知,以及五花八门的非理性化思潮、主张,不都有悖于科学的精神?!
在充分享受高科技物质成果时,作为享受者而言,同时该有一种理智。这就是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环境的进步协调,提高个人的质量,努力与科学结缘。 1996.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