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冷漠的石头,说句实话,一年多前,见到它总感到不屑一顾;尤其是对写景石的文章,自己连看也不看一眼,总认为写啥不好,非要写它呢?真是乏味无聊!其实,是吾错矣。这是因自己平时接触的石头少,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所致。
对石头产生好感,纯属偶然。那是2011年5月的一天,随户外旅游团去秦岭深处的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沿途停车观景,看见河水的我,身临岸边,借水洗手,无意间,目光被一块上边长满青苔、造形优美的石头所吸引,捞起洗净,花纹裸露,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带回家中,置于案头,天天观赏、品读、把玩,却潜移默化地眷恋上了它——景石。
我开始喜爱石头,不为收藏、占有,既不把它当做圣物——护身符而崇拜,也不为研究它的内含矿物质而当做标本。仅只为赞赏它的风骨和记游踪,才陷入痴迷的。所以,而今凡外出旅游,在山区景点,只要自己碰见相中的石头,不考虑其是否有价值,无论俊丑、大小,以可拿得动为前提,都要尽量拣回。时下,至少也拣了四、五十块了。
然而,就我所拣的石头而言,没有几块算得上“称心如意”。虽绝大多数平平淡淡,丝毫没有任何“珍奇”之处,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显著特征,或出类拔萃,平心而论,根本排不上“景石”之列,登不上大雅之堂,难博赞声!但是,世间任何物体普通到极致,自露本真。你瞧我的“石头家族”,块块体态丰满,色彩流畅,气韵生动,自然传神,凝聚大山情结浓烈,突显个性,莹心悦目,并不缺少美丽的诱人之处。因此,别以为顽石冰冷无温情,闲遐之间,瞧上一眼,喜不胜收,与之静默地进行无声交流,也会悄然触动心扉,产生激情和感悟!
经观赏石头的不同形状,各有千秋,慢慢地品读出了它的气韵和情趣。冷面之石,并非是青一色的面孔,它像世人,千块千面,色彩斑斓,各具特色。其纹路、色泽、质地,千奇百怪,多姿多态,有的像千层饼,有的像莲花宝座,有的像龟背,有的像人的脚印,还有的像文静动态的飞天女神等等,如此神奇仙化,形象逼真,构图独特,飘逸大方,娟秀浑厚,静中有动之势。石头上的七彩纹路,溢流出了尘世上最纯洁的美。从不同的角度视瞧,便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越看越感意趣高雅,越玩味越感开心。
或许石头也有灵性。大自然塑造了石头,它脱离山的母体,被苍天无情地抛弃在大峡谷、河道里,带着楞角分明的裂伤,带着严峻、冷若冰霜的天生本性,无所畏惧的静静地躺在被命运摆布之地“生存”,它没有慨叹、没有悲伤、没有呻吟,没有失落之感。任凭岁月雨雪的冲击、打磨、剥蚀,虽体表已光润圆滑,但骨子里的铮铮气质韵尚存。
于是,敝人认为:与石头打交道,结情缘,不会被感染上尘世陋俗。因为圣洁的石头,冷暖不拒,取舍包容,绝无它求。它不奸诈,不龌龊,不歹毒,没有一些行业霸道、可恶、卑鄙的“潜规则”。修身养性,炼铸道行,提升品位,同样可以从石头上获得匪浅而宝贵的精神营养。
运笔之中,吾一再想,古往今来,除踏山探宝图发财者外,世上有几多人把烂石块惦挂在心上?反正我没有。罗嗦此篇短文,但愿能算作对它“不敬”的补偿吧!为爱好输出,吾觉得很值。已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罢,不感叹,不遗憾,只当是游云说梦,闲扯空聊而已……
因此说,赏玩诗情画意的石头,可怡神陶情,美哉悠哉,乐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