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刚刚发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比2000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尽管这个数据并不是官方认可的正式数据,对于其是否准确见仁见智,但在缺少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的背景下,西南财大的数据,对于考察我国的贫富差距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200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是0.412;2010年,统计局没有正式公布数据,但那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曾隐晦地提到2010年的基尼系数,比2000年的数据“略高”。
中国的贫富差距有逐渐拉大的态势,收入分配改革也不会变成社会的焦点话题。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真正具有现实价值的其实是:在贫富差距较大或者显著的情况下,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人们极为熟悉的词,对其熟悉的程度,也已经到了不假思索,仅凭习惯就可脱口而出的地步。可是,习惯性的随口说出,往往也意味着不过脑子。对于什么才是小康社会,至今也没有一个共识性的概念。
简单查阅相关资料,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小康”的奋斗目标。1992年,邓小平曾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并概括了“全面小康”的内涵。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所使用的6个大方面指标,即根据十六大的概括内涵,同时又根据2007年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做了调整,最后于2008年6月正式公布。该方案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等6个方面23个指标组成。其中,基尼系数列于第二大方面“社会和谐”中。
根据这份《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20年基尼系数设定的标准值为小于或等于0.4。但在指标说明中,基尼系数允许的上界限值为0.5。按照统计局监测报告的数据,2010年中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80.1%,基尼系数的实现程度为79.8%。因此,这个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准确来说,是一个贫富差距不大之下的小康实现程度。
颇有意味的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中,基尼系数列入“社会和谐”之中,在全部23个指标中权重为2,整个“社会和谐”的权重为15。很显然,基尼系数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社会性指标;基尼系数关涉社会和谐,因此,基尼系数完全关涉建成“全面小康”的进程和实现程度。也不妨这样说,基尼系数出了问题,“社会和谐”就会打折扣,“全面小康”也会打折扣。
贫富差距不是问题的实质,关键是贫富悬殊。如果对此不加以警惕和改变,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一种威胁。(徐 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