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过去农村向往富裕享受的顺口溜。单说这“热炕头”,确是我们家乡农家人冬天的“暖和窝”、“福囤子”。
这种炕是支在锅屋里,连接着大锅框,靠着墙用土坯垒成的,里面横竖的土坯间隔开来留出空心,外面泥严,烧柴火做饭时,烟火通过炕里面的空隙通道,烟从屋外的出烟口冒出,屋里没有烟,还能抽风,使火灼的旺,炕又被烧热,而且长时间保持温度。这炕因为比东北和胶东的可在上面安桌的大炕小得多,故称“炕头”,平时用来存放怕潮湿的东西,到了冬天,把上面打扫干净,铺上席子,底下加一层麦穰,人们便可享受这炕头的温暖了,有的老人干脆就住在炕上,晚上睡觉或带一小孙子一同“享福”,一直住到开春天暖才搬出来。
因为烧火做饭和热炕头的互为作用,锅屋里暖烘烘的,自然也成了一家人一个冬天的主要取暖和活动场所,如在锅屋里吃饭,做小零碎活落,看孩子,老人们喝茶、吸烟,没事也可在炕沿上坐坐,说说家常话,尤其外面刮风下雨时,谁还出去挨冻?有时有串门或走亲戚的,也在锅屋里接待,坐个小板凳,促膝对面更觉得亲切。
要说最惬意的时候,还是每天晚饭后,一切都拾掇完了,把屋门一关,点起灯,全屋里没外人,一家老人和孩子们,脱掉鞋子,挤在炕上靠近锅框温度最热的那块角落里,互相搂着或依偎在怀抱里,也有倚墙坐在下端的炕沿上的,炕是热的,手、脚、身上都暖和;谁愿意坐矮板凳在“锅门脸”前,手搭在锅框上取暖也很舒坦,大人吸着烟,小孩或磕着葵花籽,吃着花生,便又开始了一晚上一次的自家“小聚会”,他们说一年中惟有这时候全家人聚集最齐全,兴致最高,心里也暖和,上小学的若不上晚自习,就在这里安个板杌写作业。那时正是“冬闲”,一般也没外出的。
这场合里不拘内容,却非常热闹,孩子们无拘束地喊着、唱着;大人就更去挑逗他们;老人好象要借这机会抛出多少年前的谜语让孩子们猜;当父母的也憋不住地讲那民间的传说和书本上的故事,一阵阵地欢笑声冲出小锅屋,回荡在漆黑的夜空。这时刻,气氛是那么温馨,人人浸沉在了温暖幸福之中。直到孩子们有的吐着梦中的呓语,有的接连在打呵欠,才“散场”回各屋的床铺睡觉,只留下在这里享福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农家人冬季的“热炕头”,细细品味,还真不差于城里人放暖气,开空调,坐沙发,看电视的乐趣呢。(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