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陕西省贫困县书记县长超标配置公务车,再是云南省贫困县官员葬父大宴宾客长达5天,近日,“贫困县”再度吸引众多网民的眼球,成为网友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就在近几年,关于贫困县的丑闻不绝于耳,但每一次都能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贫困县“这三个字为何总能如此吸引公众眼球?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国许多地区都已达到或是接近了小康水平,但不少山高地远的地区经济水平依旧落后,因此,党和国家设立贫困县,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公众也都盼着这些地方的群众能够早日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贫困县”自然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此乃原因之一。
事与愿违,近年来一些贫困县丑闻频出,在新闻报道中公众并没有看到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文化稳步发展,而是一次次看到贫困县政府、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这些贫困县动辄“最大”、“最豪华”,严重脱离贫困的实际,不求节省但求奢侈,不仅严重损害政府形象,更损害当地百姓的利益。愤懑、质疑、批评,各种不满声音交织,公众无法“淡定”,自然会对“贫困县”产生的乱象加以持续关注。此乃原因之二。
在民众的声音中,最突出的是对“贫困县”是否名副其实的质疑。从陆续曝光的贫困县丑闻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地政府是“不差钱”的,真正贫困的是当地百姓。国家每年都将大量财政支出投向贫困县,但一些贫困县的领导干部却没把心思放在对广大群众的扶贫上,更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只是追求短期效益,追求“政绩工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与真正的脱贫工作相背离。其实,“贫困县”之所以如此吸引公众眼球,是因为老百姓“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贫困根本不值得炫耀,更不能作为骗取同情的“幌子”。作为贫困县的领导干部,理应带着一份沉重感去开展工作,百姓一天未脱贫,便一刻也不放松,只要真正把心思放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上,多干实事、多谋实绩,“贫困县”自然不会成为网友眼中的“贬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