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烟酒、奢侈宴请、豪华会议……各类公款浪费行为,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 然而,鼓励节约,整治浪费,光有道德要求远远不够。民间流传顺口溜: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夸张的描画折射部分实情,一些人借口“工作需要”,把浪费变成潜规则,任意挥霍理直气壮;也有人被风气裹挟,无奈何整日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只有以完善的举措、有效的监督,才能打消无所谓的心理,管住铺张浪费的流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浪费是个老问题了。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都明令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才能在事中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本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