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沂河岸畔,过大年时有项风俗——请家堂,至今记忆犹新。父亲说,就是把故去的老祖宗们请来家里一起过年。年三十的晚上,大堂屋的正面上安上大方桌,两边有几个坐凳,桌上摆上各种菜肴和水果,和真正的摆酒席一样,但酒盅和筷子也只象征性的几件,最靠前的是一个香炉。我曾问过父亲:就请这几个人吗?座位也不够啊?父亲只是以“小孩乱问什么,去,去!”把我们撵走。其实很快就知道了:这哪是真的?和上坟一样,随你怎样磕头烧香,从没见过老祖宗一面。
父亲却很认真,晚上傍黑天的时候,他率领我们兄弟几人,端着上面摆有《家谱》和烧纸、香的“船盘”,到村南大路上,对着我家的“墓林”方向,揭开《家谱》,点燃烧纸后磕三个头,父亲将三柱冒着烟的香,两手擎着,深深地鞠一个躬,然后轻轻地放在“船盘”上,连同《家谱》一起端回家,父亲再尊敬地把《家谱》敞开,摆在桌的最里边,把三柱香排列插在香炉里,他说老祖宗们已来家就座了,我们再跪下磕三个头,表示迎接。
除夕夜里,家里人要在这屋里“守家堂”,不能离开人,不能断香,否则就是不孝,父亲还撕一点点烧纸,附在柱香上让我们看是否被吸住,若吸住了就说明老祖宗们真的来了,我们都感到奇怪,相信父亲说的,所以,那座位不敢去坐,东西不敢拿吃,也不敢在屋里乱闹腾。但是我和弟弟还是趁大人不在偷拿过好吃的东西,也没发生问题。
直到午夜发“纸马”,吃年夜饭,我们先斟酒和用筷子夹一点菜,洒、扔在地上,然后端来饺子,也是夹一点扔在地上,这时我们才全家吃团圆饭。饭后就按辈分磕头,桌前早铺上了一块似麻袋的厚布垫子,因为从此开始,本家族或所有来拜年的,都要先给“家堂”磕头,垫子方便、干净还不硌腿。好象初一的晚上再到原地去“送家堂”,送前和送时都烧纸,就是给些钱,打发老祖宗们高兴,把香炉的香也带去一起烧了,表示他们回家过完年回去了,但是家里的“家堂”桌依然不撤,继续接待来拜者,这就是老家过大年的传统风俗,但里面有些问号,比如家族不只一家请家堂,那么老祖宗们是去的哪家?谁也没问过......。据说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家过年“请家堂”。(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