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一篇著名古文。相传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率军迎战,但苦无良策。这时,平民曹刿请求觐见庄公,之后就有了曹刿与庄公的一段对话。庄公御驾亲征,曹刿随行任“军师”,“战于长勺”,鲁军一举击败齐军,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千古名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近日,笔者品读此篇,并悟出了蕴含其中的一些深邃思想。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庄公重视“广集民智”的思想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遂入见。”这里的“入见”就是进入宫殿觐见庄公,这里的“遂”就是于是、很快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敌当前,庄公非常重视“广集民智”。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庄公十分清楚,也非常急切,因此才会有“遂入见”。之后,曹刿与庄公有一段著名对话。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看到,庄公不摆架子,不说套话,而是实话实说,坦诚相待,与曹刿认真研究军事对策,并对曹刿的正确意见能够很快理解、接受和实施。
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这可说明,庄公非常信任曹刿,也非常尊重曹刿,因而最终取得胜利。
二、曹刿重视军事取胜的“四要素”
曹刿军事取胜的法宝,笔者归纳就是“四要素”:民心、勇气、战机、智慧。曹刿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民心。“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所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只有取得民心,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发动战争,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曹刿看到了这点,足见其军事思想的深遂,同时也可见其政治智慧的高远。曹刿重视的第二要素是勇气。曹刿曰:“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勇气”,既指最高统帅、最高军事指挥在面临国难、面对强敌时敢于迎战、敢于胜利的勇气,也包括战场上全体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杀敌的勇气。“人心齐,泰山移。”要想取得胜利,将士必须同心,二者缺一不可。面对强大的“齐师”,“公将战”,可见庄公确有勇气。在战场上,与强大的“齐师”决战,鲁军毫无惧色,一战而胜,可见将士确有勇气。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无敌。”孔子亦曰:“勇者不惧。”勇敢的一方往往笑到最后。曹刿重视的第三要素是战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曹刿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里的军事思想主要是强调把握战机,该出击时才出击。孙子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老子亦曰:“动善时。”战场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因此要有超凡的洞察力和迅即捕捉战机的能力。同时也如《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敌疲我打”,以我之“盈”待彼之“竭”,“故克之。”曹刿重视的第四要素是智慧。“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战后,“公问其故。”曹刿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里展示了曹刿出色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战场上中敌人埋伏会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即全军覆灭。因此,“公将驰之,刿曰:‘未可。’”曹刿担心中敌埋伏,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追击敌人。
三、曹刿重视“司法公正”的思想
在庄公谈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时,曹刿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在庄公讲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最后当庄公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里的“小大之狱”是指大小诉讼案件,这里的“虽不能察”是指虽然不能一一明察清楚,这里的“必以情”是指必定根据实际案情公正审判。可见,曹刿将“司法公正”摆到了一个最高的位置。笔者对曹刿思想的理解是,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取得民心即民众的支持,而要取得民心,就必须做到公正审判即“司法公正”。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恐怕“有且只有”(唯一性定律)“平民军事家”曹刿才将案件审判与军事战争直接联系在一起,并深刻揭示了案件审判公正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军事战争的胜负。
四、曹刿提倡“主动请缨”的思想
“齐师伐我”,强敌入侵,“存亡之秋”,“曹刿请见”。这里反映了曹刿“主动请缨”,献计献策,“精忠报国”的思想。“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这说明曹刿的“主动请缨”不仅非常执着,而且十分自信,同时也鄙视那些“未能远谋”的“肉食者”。曹刿的这一思想十分难得,尤为宝贵。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不可能一一明察,因此那些有真才实学、雄才大略、热心报国的各类优秀人才应主动报名,积极应试,关键时候应“主动请缨”,困难面前应主动请战。春秋时期“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自下而上”的“主动请缨”、毛遂自荐必须与“自上而下”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选拔优秀人才,不能只看文凭,只看资历,只看背景,更要看其思想品德,看其真才实学,看其实际能力。谭 文 革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