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迎来“公采”春天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白朝阳I北京报道
中国官员坐中国车,这是很多中国人的期盼,更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夙愿。从1994年中央颁布公车使用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虽已进行了近20个年头,但这一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一直没有真正起步。
今年2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称一汽集团)终于接到了来自吉林省公车采购的第一批订单,13辆红旗H7将成为吉林省省部级领导的公务用车。而且除吉林省外,全国已有十几个省份和中央部委大批量采购红旗H7轿车。
消息一出,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在红旗轿车重新开遍神州的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期盼已久的公务车采购标准修订方案也将正式出台。
坐自主品牌汽车没面子?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在公车采购中很不占优势。在2010年之前,合资品牌采购量占我国公车采购规模的近90%。2011年,我国公务车采购金额超过1000亿元,但其中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仅为20%,且所采车型多用于基层乡镇政府。
2012年2月,工信部公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这份名单首次将合资车型排除在公车目录之外,入选的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
一直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公车采购自产车型都是不成文的规定。”
韩国一直把本土品牌作为政府采购的对象,以此培育民族汽车业。在韩国,副部级官员大多乘坐排放量为1.6L的现代汽车。
今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汽车,00175.HK)董事长李书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每当看到同行的挑战,看到市场竞争的无情,看到中国满街跑的都是外国汽车时,我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痛苦。”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002594.SZ)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一些官员看不起我们(的品牌),觉得坐我们的车掉价,没面子。”
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不是问题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已经不是问题,售后服务也跟了上去。虽然在外形设计和品牌打造上,自主品牌会略逊色于合资品牌,但这不应该成为影响其被政府采购的因素。
王传福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不是产品不行。你到美国看,各种东西从小到大全部都中国制造。我们比亚迪速锐的遥控驾驶、双向逆变充放电和涡轮增压直喷技术,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中国市场这么大,我们怕过谁?我们有信心!”
一直以来,吉利汽车和大多数自主品牌一样,背负着低端低质的恶名。但李书福对未来满怀信心。“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车跑遍全中国,这就是我的追求。”他表示,“在未来三至五年,吉利汽车的产品品质肯定不会亚于同档次的日韩汽车。”
除了汽车质量,在车体设计方面,自主品牌也正在发力。近日举行的第83届日内瓦车展上,奇瑞TX概念车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完美的造型征服了世界级评委挑剔的眼光,战胜众多欧美日系概念车,一举获得“2012年度最佳概念车奖”。
采购具体标准让自主品牌得实惠
早在2011年年底,工信部就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细则中要求普通公务用车的排气量从2.0升降至1.8升,价格从25万元降至18万元。
不少业内专家预计,新的公车采购标准修订方案将会进一步严格明晰,涉及到内容主要有:自主品牌采购比例不低于50%;正部级官员用车标准由此前的不高于3.0升排量、人民币45万元降至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由不高于3.0升、35万元缩减至2.5升、30万元;普通公务用车则由最高2.0升、18万元被重新限定在1.8升排量及16万元以内等规定。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员干部明确提出“厉行勤俭节约”等要求,并提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应严格按规定乘坐交通工具。随后,甘肃、湖南、海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自主品牌汽车” 。
叶青告诉记者,新的采购标准一旦出台,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影响会很大。“最直接的就是能给企业带来订单,同时还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老百姓看到政府官员们坐的都是自主品牌汽车,也会逐渐跟着一起买。”
如今,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已抢先一步,借到了公务车采购的“东风”。在2013年广东两会期间,广汽传祺再度成为会议唯一指定接待用车。目前除广东省消防总队和广州市番禺区公安分局的公务用车都已是广汽传祺之外,就连四川、浙江、宁夏、重庆等省份的公安、交通、消防系统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都采购了广汽传祺。
除一汽集团与广汽基团之外,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在摩拳擦掌,为公车采购量体裁衣。其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都纷纷推出多款专供该细分市场的车型,要在公务车采购方面大放异彩。
当被记者问到公务车采购政策调整的问题时,曾参与《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制定工作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
“已经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