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人所从事的耕、耙、播、收四大项整装活中,他们觉得耙地最有意思,有道是“‘耕——跟’(耕地跟在牛屁股后掌犁)、‘播——晃’(播种用臂膀摇晃耧耩)、‘收——拼力’(收获要争时间拼力抢收),‘既唱又画是耙地’”,形象地描述了耙地这门活落,虽然也要付出劳动,但相对地讲,强度低些,甚至可视为一种“享受”,因其能激发心情的兴奋和描绘美丽的图画。
勤劳朴实的农家人,除了不惜汗水,一年到头向土地和大自然奋战夺粮,也善于观察和体验劳动中的乐趣,抒发自己的情怀,同时得以自慰,更说明其朴素的哲学观点和高尚风格,耙地当属此类。
就在那犁出的成片如水波、鱼鳞的新鲜土垡上面,安上耙,套上牛,先粗略地绕耙几圈,以划碎土垡,削凸填凹取平后,耙地人便可侧着身,两脚岔开,踏在耙框上,左手紧紧拽住拄杆作用的“靠绳”,右手执鞭,牛拉着不轻不沉的耙,迈着不快不慢的蹄步,犹如坐在古老的拖车或雪撬上,不需自己迈步和费力,稳稳当当地蹒跚前行,心下生出一种皇上乘辇出驾,抑或城市人坐轿车的感觉。此时,春风荡漾,阳光普照,环视着田野的自然风光,吸闻着湿润的新土芳香,憧憬着秋后丰硕的收获,便会情不自禁地心潮涓涌,放声歌唱,自然是选择那民间流行的乡土山歌小调,以粗犷硬直情却浓的嗓腔,回响在田野的上空,就连使劲拉耙的犍牛也忘记疲劳,会蹄步加快,耙地人还不越唱越舒畅而停不住嘴?再看着脚下耙出的土地,平如镜面,土细似粉,暄和像“面瓮”,被排排耙齿划出的道道如表格的线条,恰似一床铺在床面上的“太平洋”被单,越耙越想多耙几遍,耙得更平,更美,好象只有这样才会多打粮食似的,所以,家里来送饭时跟来的幼童们,不许到地里撒野、玩耍,收工回家时,也小心翼翼地在地头上卸牛卸耙,生怕作践了亲手制作出的美丽成果。
耙地季节,若到野外注目眺望,那才是一幅乡间劳作的极富诗意的画卷呢:在大地隐约染绿的衬托下,山跟前,村落间,平川原野,稀稀拉拉地分布着耙地者,那向着不同方向拉耙的犍牛,与后面两腿呈“人”字形站立的汉子,同速度地向前移动着,近处尚能看得大些,清楚些,可辨别出人与牛的外形,远处的只是一个模糊的黑影在蠕动着,有远有近,再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偶而的清脆甩鞭声和牛叫声,一幅极具立体感的多彩画面,即展现在了你的面前,让你饱览春景,心旷神怡。但是,此情此景,只有亲临乡村郊野,才会真正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领略到诗韵般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