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的孩子哪有什么玩具,从走村串庄的小货郎摊上,一分钱买两个泥哨,就算好的了。这种泥哨和个花生差不多大,被火烧成黑色,叫“报谷”哨,是“布谷”被传讹了,稍微有个鸟形,有翅膀、嘴、肚和尾巴。嘴和肚上有三个小洞眼互通气,吹嘴上那个小眼,便发出“吱---吱”地响声,用手指头点堵另一个小眼,便成了“呜哩---呜哩”的声音,叫“布谷”可能与这声音有关。到了七八岁上学的孩子,也还有吹泥哨玩的。
有一年冬天,村西的窑沟里,有人借着废石灰窑残存轮廓搭建了个小草屋,听说是从黄河北来的一家做泥人、泥哨的,我们上学正走这里,天天都过去看。他们就三口人,夫妻俩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大堆很细的黄泥,他们用大小不等的一些木质模子,做成了许多胖娃娃、小神仙、小老虎、小狮子、小狗、小猫等泥胎,摆在太阳底下晒着;已晒干的就蘸上调和好的白粉汁再晒,女孩坐在那里用各种颜色,将全晒干的那上面画上各自的头发或兽毛和眼睛、鼻子、嘴唇以及陪衬的许多花样,较整齐地摆了一大片,红红绿绿,花花哨哨,非常好看;再细看这些泥玩艺,都带哨子能吹响。这哨子和“报谷”哨不同,是单独用一节芦苇,削成斜茬,劈一小缝夹一小纸,安在胎腔内部,芦苇筒口向外通气,胎背后留一小洞眼,用嘴从这里吹气,通过芦苇筒及小纸颤动,便发出“哇,哇”响的独特声音,像婴儿哭,又像小狗叫,不用说,这些都是那个男人做的。
在一摊泥堆旁,那个女人正用手捏小“报谷”泥哨,用根筷子和小棒棒儿插上大小洞眼,捏一个,用嘴吹一下看响不响,若不响就再投下洞眼,捏得很快,已经捏了一大堆,说是晒半干后,埋在死火里焙干,就算做好了。我们才知道,小货郎摊上卖的那些泥哨玩艺,原是他们做的呀!
他们自己说,这是要饭的买卖,到处去用不花钱的泥巴做泥人、泥哨,弄点钱好吃饭糊口。村里人却说:“这是一门手艺,他们做的快,做的多,批发给小贩子,再由小贩子下乡零卖,他们赚的钱可能不比咱种地赚得少。”我们附近村的孩子们对此很沾光,直接去他们那里零买也行,用煎饼换也行,比小贩子卖的都便宜。所以没过多少时间,村里的小孩,有“报谷”和小人、小狗等泥哨的多了起来。更加有趣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不光学会了用手堵洞眼吹得“呜哩,呜哩”响,还能仿照着会捏“报谷”泥哨了,纷纷到汪边和湿地里去挖来细泥,尽管捏的歪歪扭扭,不像个“报谷”样,可都能吹响,捏成后晒晒,埋在锅底下焙烧干吹起来。从此,全村从早到晚“呜哩----呜哩”响个不停,也不时地勾起青年小伙子们学几声真正的“布谷----布谷”鸟的叫声,这泥哨,把个小小山村吹得生机勃勃。 (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