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实名举报现任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伪造学历,帮助其妻子、儿子持有股份的公司骗贷等问题,并公布了文件和银行账号。能源局迅速回应称,刘铁男受到了“污蔑”,并表示将报案。
2013年1月30日消息,罗昌平通过新浪微博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已就其实名举报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一事立案调查。今年3月,刘铁男不再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5月12日,记者从中央纪委获悉,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据悉刘铁男落马是遭身在加拿大的情妇越洋电话举报。
5月14日,媒体曝光刘铁男卸任前三个月突击审批50个项目。
媒体关注:时政新闻中的重磅炸弹
在去年12月份罗昌平微博实名举报之后,由于国家能源局立刻强硬表态,媒体并未对此事做出大篇幅报道。只有环球时报在第二日以此为新闻由头发表社论《微博扮演反腐角色,鼓掌及思考》,虽然没有对此事做出具体评判,但是由此延伸到微博反腐,并持鼓励态度,对舆论相信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起到一定作用。
5月11日,刘铁男被中纪委带走,第二日,各大媒体援引新华社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此事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头条,到5月13日,舆论关注度迅速攀升达到峰值。
5月13日,百度新闻热搜词第一名是“刘铁男落马内幕”,5月14日,“刘铁男被免”依然是百度第一热搜词,5月15日,“刘铁男情妇”是百度第二热搜词。随后网民关注度回落,但是5月17日,媒体又曝光女星陈好、央视名嘴张羽与刘铁男案有关,所以5月17日和18日两天,“刘铁男”又登热搜词榜单。
热搜词通常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各界大事与流行话题,是网民主动搜索的直观呈现。热搜词代表舆论当下最关注的热点。刘铁男案连续五天登上热搜词榜单,成为五月中旬时政类新闻中的重磅炸弹。
在刘铁男案的媒体报道中,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经济类报纸,以及南方都市报、晶报、成都商报、京华时报等一批都市报连续用头版头条和社论关注刘铁男案,将此案迅速推向舆论暴风眼。此案的相关信息相继曝光,使得此新闻不断有新元素出现,舆论热度延续长达一周。而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媒体,在刘铁男案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带头和舆论风向标的作用。
舆论演变过程从对事件现象的讨论逐步延伸到制度层面,符合先新闻后评论,由表及里,由观察到讨论的舆论发展规律。
微博关注:先热后冷,围观助力传播
与媒体传播中“低—高—低”的关注度趋势不同,以新浪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呈现出先热后冷的关注度趋势。自媒体参与者的围观加速了事件的传播速度,使此案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传统媒体以自媒体上反应的舆论态势作为深度报道或跟进评论的主要依据。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微博关注呈现出四个特点:数量大、热度上升快、以围观为主、持续性差。在事件发生初期的传播阶段,自媒体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传播的主力军。而传统媒体在点燃舆论导火索和深度分析跟踪方面还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反应舆论发展走向
与“刘铁男”相关联的五个关键词包括“罗昌平”、“情妇”、“发言人”、“陈好张羽”、“审批权”。这几个词足以代表公众对刘铁男案的关注走向:此案由媒体人微博实名举报即微博反腐进入舆论视野,立案之后,被“情妇”出卖的新闻点使事件迅速传播,之前出来“辟谣”的国家能源局发言人成为巨大漏洞,再深入探讨腐败的根源就在于“审批权”的过于集中。而关于“陈好张羽”的娱乐官场混搭桥段,也时常出现在高官落马的新闻中,最终一般都会以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通过与刘铁男案紧密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发展可以看出微博反腐新闻的一般走向,由网络曝光,而起源往往与“情妇”相关,随后事件调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漏洞被媒体挖掘,构成新闻得二次传播,最终以讨论到网络反腐以及制度建设层面为终结。
刘铁男案背后的三大现象
刘铁男案暴露出社会和政府的三个现象:官方发言人之失,网络反腐的进步性,行政审批改革。
在罗昌平举报刘铁男之初,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回应,消息纯属污蔑造谣。“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而刘铁男被免职之后,公众自然抓住能源局官方发言人“自抽嘴巴”的辫子。人民日报微博率先表态,斥其为“家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随后,媒体纷纷质疑官方发言人的职责。观点中国发表评论文章讨论官方发言人是否真的“忠义难两全”,援引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例子指出:做个好人并不那么纯粹和简单,当遭遇左手道德良知,右手职业素养时,冲突必定会在心里纠结,会让人一下子觉得无从选择,但只要能在冷静地思考后负责任地说话,我们就会发现“内外沟通”的出路并非仅有一条,在意图澄清事实真相时,造谣与说谎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
新闻发言人作为官方面对舆论的第一道闸门,在领导授意和舆论接收上起到桥梁作用。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就会失衡,也是失职。这件事需要其他部门及其发言人引以为戒,更加重视新闻发言人素质的培养。
这次网络反腐的特点鲜明,由知名媒体人举报,刘铁男情妇爆料,内容详实,涉及的又是高官。这样的组合又一次见证了网络反腐的力度,同时,通过多家媒体评论可以看出,舆论对网络反腐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5月13日,新京报社论《刘铁男被查,官民互动反腐渐入佳境》肯定了这种“民有所举,官有所查”的反腐模式。被举报的是一位部级高官,并且得到了官方的积极回应,这也可能意味着不管是谁、级别多高,只要举报真实,任何人都会被追究责任;其次,举报人是实名举报,并且有着扎实的材料,这也给民间反腐树了示范,只有这样负责任地提供腐败线索,“官民互动”的反腐模式才能有效地运转下去。
而包括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广播公司等外媒也援引新华社的报道,认为刘铁男落马彰显中共反腐决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称,刘铁男卸任前三个月突击审批了50个项目。舆论将目标指向制度问题——行政审批权。恰逢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二则新闻结合,对政府机构职能的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
腾讯当日《今日话题》专题提出,只要权力部门能随意在各个项目插脚,只要审批权仍牢牢把握在官员手中,不管怎么举报监督,腐败寻租行为都很难根治。只有进一步地取消行政审批权,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腐败寻租才能根本上好转。潇湘晨报社评《刘铁男案或助推行政审批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后刘铁男”时代:能源局管理职能大变革》,中华工商时报《从刘铁男事件看权力制衡机制》,检查日报《问题官员突击审批打了谁的脸》,多篇评论文章呼吁行政审批改革。
舆情分析:刘铁男案传递了民间反腐的积极信号
刘铁男案对于“官民互动”的反腐模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内容详实的举报得到纪委部门的重视,最终导致刘铁男落马。此案释放出一种反腐的积极信号,“蚍蜉”也能撼动“大树”,不仅鼓励了民间反腐的积极性,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中央反腐的决心。
反观舆论走向,关注点由民间反腐和官方发言人到行政审批改革,从现象到本质的探讨,充分展现了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也只有这样的社会讨论才能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