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称越南走私大米在南宁市场走俏,一时间引发关注。19日,南宁市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市场进行清查。当日50余吨大米因外包装无中文标识,且现场无法提供相关报关手续、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被暂扣。(7月20日 广西新闻网)
食品安全向来是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尤其是现今食品问题频发的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可谓是一刻也不敢放松。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民众的食品安全,但是生产和经营问题食品的无良商家,却置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不顾,将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推向市场。
据报道,这批问题大米批发价比产自广西本地的同一品种大米,每公斤普遍便宜0.4~0.6元,虽然这些大米外包装袋上印的是越南文字,但是相关经营商家却无法提供相关的报关手续以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批问题大米,却在南宁市场走俏,南宁市民众的生命健康隐患的确令人堪忧。
为何这样的问题大米,能在南宁市走俏?其一,是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思想作怪,前段时间国内镉大米事件,给消费者造成了无法抹去的阴影,面对“进口”越南大米,自然心理会产生一种无形间认同;其二,是问题大米市场上较低的价格,这也是问题大米在普通消费者中拥有巨大市场的直接原因。
虽然消费者购买问题大米,自认为是占了小便宜,事实真的如此吗?不然,据经营问题大米的店主称,这批大米的外包装是从市场内购买,但里面装的米却是从国产大米中挑选出来的“次品”,用作饲料生产。如此之大米,怎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究竟是占了便宜,很明显,还是那些生产和经营问题大米的无良商家。
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障民众食品安全,这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问题食品频频出现,究竟如何才能遏制问题食品的蔓延,笔者认为,除了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予以重罚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市场监管制度,规范生产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同时积极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同时让消费者也能积极地参与到问题食品的市场监管中来,如此方能晒出“假”食品中的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