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罕见高温酷热正在中国大范围蔓延,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了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而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送水工等户外工作者高温津贴发放不到位、高温时段仍作业等现象引发公众高度关注。舆论呼吁,政府部门高温关怀亟待填补“制度真空”,化被动为主动。 持续酷热“晒”出高温权益保护“短板”
图表:部分地区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资料图
漫画:“高温权益保护”居高不下 资料图
各级政府的防暑降温规定在基层的执行力往往打了折扣,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位来自不同单位的户外工作者,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未拿过高温补贴,也不知道酷热时段禁止工人户外作业。
各地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几何?调查发现:挺难拿 为探访高温津贴落实情况,7月2日下午2点半,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盼盼路的一个建筑工地,记者见到了来自娄底涟源的泥工蔡明柏。当时长沙城区局部气温已超过40℃。
“今年工地老板会给你们发高温津贴吗?”
“我知道国家有高温津贴的政策,但我们工地没听说会发。”
蔡明柏每天工作11个半小时,早上6点半到下午6点,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一天工资大约150—180元。谈起高温津贴,他说从未领到过,也并不敢奢望。
超九成人未领过高温津贴 劳动保护部门称津贴须是货币
记者调查发现,在城市中从事露天工作的,包括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绿化工人、交通协管员、联防队员等,大多对高温津贴表示“不知道”,少数表示“知道了也不敢要”。郑州本地网络上发起的一项“是否领过高温补贴”调查显示,4000多名被调查者中,领过高温补贴的不足300人,超九成被调查者表示从未领过,其中近三成表示从未听过。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大部分企业的高温补贴并不以货币形式发放,而是代之以饮用水、药品等防暑物品。
上班族:吃不消求放假 劳动部门:法律上没高温假
记者调查发现,快递行业、送水工、空调维修工、物业保安等多个户外露天作业工种,接受采访的工人均摇头表示,没有所谓的“高温假”。不但没有,这种天气,他们更加忙碌。
“最幸福的就是学生和老师了,两个月的暑假,自动到时间就放。”余小姐感慨,“如果上班和上学一样,也有暑假放就好了。哪怕就放几天也行啊!”
当部分职场人士因高温而 “职业中暑”时,一些人在网上大晒“高温假”,引来羡慕。网友“哦啦啦-張尐涵”说:“高温假来啦,假期总是让人幸福感爆棚,好好享受。”
中暑算工伤 补偿不容易
太阳发威,气温攀升,这几天来医院门诊或急诊看中暑的患者随之增多,120和999每周也都会遇到因为中暑昏倒被紧急送往医院的。其中,快递员、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根据去年实施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知道中暑算工伤的人却不多;即使知道,走工伤补偿的人也极少。
多地机关夏季工时"缩短" 高温之下,谁更该被关怀?
7月中旬,湖北、江苏等地机关开始执行“新”的工作时间表。记者17日在南京华侨路上的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门口看到一份《关于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接上级通知,自7月15日起,作息时间调整为上午9点至12点,下午14点半至17点半。
13点半,虽然还有1个小时才办公,但这个中心门口已聚集了上百位市民。14点,中心打开大门,市民蜂拥而入,纷纷抢占各个窗口,有的窗口排队超过20米,场面一度混乱。记者粗略估算,现场等候的市民超过200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窗口陆续有工作人员到位,但一直等到快14点半才正式办公。正在排队的孙先生说,他已经是“三进宫”了,等了一个多小时,“有些工作人员早就到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开工!”
落实“高温权利”该如何走出画饼困境?
街头执勤交警汗流满面。资料图
漫画:高温补贴 资料图
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辛苦的工人能否拿到属于他们的高温津贴?7月8日,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环卫工、建筑工等经常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发现不少企业未按标准发放津贴,有的仅发几瓶解暑药了事。
高温权利如何走出画饼困境
一面是劳资双方博弈地位失衡,劳动者担心较真高温费惹恼用人单位,主动放弃维权;另一面劳动部门坚持“不告不理”原则,只是公布投诉电话坐等举报,缺乏主动介入意识。高温费是劳动者的基本福利,劳动部门监管必须关口前移,变坐等投诉为主动服务,通过明察暗访了解情况,帮助维权。
同时,高温权利一直落实不到位,企业心理不平衡是重要因素。在一些企业看来,凭啥政府只是出台一纸文件,规定劳动者的高温权利,企业就要为此承受发放高温费带来的成本增长,以及高温停工带来的效益损失?由于无法从内心唤起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权利的认同,各企业自然缺乏维护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温权利保护,不应仅仅是企业的义务,更应成为国家赋予劳动者的公民待遇。因此,政府也要为此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对企业发放高温津贴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兑现高温权益,须告别“双重标准”
高温之下,酌情停工、足额补贴,本也是劳动权益保护的题中之意。适当调整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作息时间,无可厚非,况且还有节能之需。关键是全社会步调一致,不可厚此薄彼。公务时间缩水,难逃质疑:公务员上班多是在空调房内,并非都是“高温工作环境”;再者,若公务时间缩水,难免造成某些公共服务打折扣,民众到政府办事也受影响。更何况,《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明确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擅自缩短工作时间,显然与此相悖。
高温津贴是福利更是权利
夏日炎炎,高温酷暑。高温津贴,给处身恶劣环境中的劳动者以一定的补偿,是对劳动者的关怀,更是对劳动本身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看,高温津贴翻倍,体现了劳动权益保护的回归。
然而,不管标准高低,很多劳动者却可能享受不到这应有的权益。不少建筑工人、交通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很多都没有拿到高温补贴,甚至连相关概念也没有,“地上冒火也只能拿工资”。
高温立法何时从纸面照入现实?
总而言之,相比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个个通知、文件,我们更需要一个完善的高温预警机制,不仅仅是规定高温补贴的细则,还要制订刚性的奖惩机制,做好各种事故的处置预案,切实保护高温下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关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给他们一片遮挡烈日的“荫凉”。
高温补贴不能替代休息权
高温补贴仅是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高温补贴”不能替代劳动者的“休息权”,甚至高温下的劳动者休息权比高温补贴更重要。据报道,7月17日至19日,由于天气炎热,南昌市120指挥中心,一共接到在街头中暑晕倒的病人26例,创造了今年以来日均求助的最高纪录。除农民工外,公交车司机、户外值勤的交巡警也是最易中暑的人群。据调查,中暑的病死率介于20%~70%。
高温天气,人命关天。希望有关部门要走出“空调房”,调查研究,加强监管,既要让高温补贴政策兑现,也要让高温下的劳动者得以休息。也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落实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政策,让广大劳动者躲过高温极端天气。
调查:高温法定权利,你享受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