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爱看报,爱订报,爱写稿,和邮递员打交道当然就多。虽然她们之中多数是女同志,但她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1998年,我刚刚退休,订有五份报纸和两种杂志。当时,我还住在银湖西街南一巷,邮递员是个新的,叫张冬霞,工作特别认真。一次,她向我送报纸时,少了一张《中国老年报》,我还没有发现,她却二次上门补送来了。又一次,在半路上我碰见她,问道:“有我的报纸吗?”她说:“有。”就在她给我抽报纸时,她又问我:“咱巷有个叫杨亭的吗?”“有,路东第一家。有啥事吗?”“学校寄来了入学通知书。”“让我捎给她吧!”“不麻烦你了!我亲自给他送去。”后来,杨亭奶奶说:“那个女娃就是认真,非要亲自送到我手不可!”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回农村停了几天,刚好有一张汇款单寄了过来,她就连住跑了三天,才将汇款单送到我的手中,我激动地说:“只有10元钱,就让你送了几天,太过意不去了!”她却象没事人一样,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2011年,我的家搬到了人民北路,她又按照我的新址给我转报纸,转杂志,后来,《今日盐湖》(赠品)送着送着不送了,她又用电话同总局联系解决了问题。特别是最近,已经搬家两年了,她突然打来电话,说:“叔,这里有你一张汇款单,你告诉我新地址,我给你送过去。”我忙说: “不用,不用,有时间我过去取。”
搬到人民北路后,小区内订报的人不是很多,还没有分配正式邮递员。邮局内就让住在同一小区的一个女邮递员捎送。时间虽然不长,工作做得却头头是道。一次,老干部局赠送的《山西老年》要送到三楼一号,我的报纸却送在18楼超市。虽然送达的人名是一样的,投送地址却是两个地方。她将报纸送18楼后,再送3楼,3楼却没人,而且连住几天都没人。问周围人,周围人都说“他现在还住在17楼,但具体地址不清楚。”她便写了一张纸条贴在3楼的门上,说明情况,留下她的电话号码,让我和她联系。直到弄清楚是一个人后,她才为我在3楼下钉上了报信箱。
不久,有了正式邮递员,还是个女的,也是我们小区的,工作特别吃苦,早早上班,晚上很晚才回来。有两次,我都计划睡觉了,却有人按门铃,开起一看,原来是她。我说:“你怎么这么晚了还在工作?”她说:“报纸可以给你们塞进报箱,但汇款单和包裹单必须亲自交给本人。可是,你们白天往往不在,只有晚上给送了!”
《黄河晨报》的邮递员也非常优秀。最近,我从报箱里取出报纸后,正在翻阅,从报页里掉下来一张纸条,拿起来就看,上写“明天家里有事,不能给你送报了,给你带来的不便,请谅解!”我感动极了,心里默默地说:“那家能挂免事牌呢?去吧,祝你一切顺利!”
细微之处见精神,事情虽然很小,却非常感人,能使人永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