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就在上个月,广东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李兴华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虽然广东省纪委尚未发布李兴华被调查的具体原因,但外界普遍猜测,李兴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LED项目的补贴资金发放上。
在此之前,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也显示,包括格力、TCL、美的、格兰仕、长虹等在内的8家知名家电企业,在高效节能空调推广项目中,通过虚报节能空调销售安装数量,套取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已经超过9000万元。
产业补贴原本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接连曝出的骗补事件,以及官员通过补贴渔利的事件,让人们对一些补贴政策心生警惕,甚至有观点认为,补贴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应该取消。那么,到底该不该补贴?如何补贴?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记者:最近,国内曝出不少骗补事件,还有官员在补贴中寻租腐败的事件,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冯飞:补贴是把财政的钱无偿地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大家都想拿这个钱,这种情况下如果监督不足,透明度不够,骗补、寻租、腐败等问题就会出现。与此同时,我们一些补贴制度设计不科学,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我们很多补贴标准设定得很低、很模糊,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符合条件,这就为寻租创造了空间。
记者:有人提出来,既然补贴这么容易出问题,还可能带来其他一些弊端,还不如干脆取消。
冯飞:补贴政策确实有很多亟须规范的地方,但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补贴还是需要的。在国际上这也是普遍采用的办法。比如说新能源发电,由于其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对传统能源发电成本偏高,在上网电价上就要对它进行补贴,否则它就没有竞争力,这个产业就发展不起来。
再比如节能环保产业和相关产品,有很强的环境资源正效应,这种正效应如果不通过补贴等方式,把它内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那就不能给这些产品的生产和行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激励。
记者:概括一下,应对什么样的产业进行补贴?
冯飞:我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产业。一是刚刚发展的产业,其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全局带来重要影响,但产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一些瓶颈和问题;二是一些能产生社会正效应、环境正效应的产业;三是对国计民生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产业。上面提到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属于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而农业则属于第三种类型。
如果对照这一范围对我国的补贴政策进行梳理,会发现有的行业是否需要补贴其实是有待考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是上述三种类型的产业,补贴就不存在问题。
记者:那么,当前我国产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冯飞:前面说到了监督不够、透明度不够导致的骗补、寻租等问题,这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的产业补贴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补贴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比如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我们是要通过补贴政策使这个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实现规模生产,使得技术由不成熟到成熟,市场由不认可到认可,再到大规模消费,从而使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不过现在一些补贴政策在这方面效果不明显。
二是有可能对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造成影响。一方面,有的行业本来竞争十分激烈,需要进行洗牌兼并重组了,但一进行补贴,那些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可能又活了下来。另一方面,由于补贴都是补给本地企业,弄不好就会割裂统一的市场,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进而使产业出现分散发展的格局,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如你所言,补贴还是需要的,不过怎样使它更规范、更合理、更有效呢?
冯飞:我认为补贴政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更加优化、精细化。比如可以制定领跑者标准,即当前行业中最优者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的,予以补贴,以此激励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等。
二是增加补贴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补贴的标准、对象、程序以及效果等,都应该让公众知晓,或者有渠道可以查询。
三是可以在补贴政策中引入竞争,补贴给谁不是由政府部门指定,而是通过一定的竞争程序产生出来。
四是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即补贴实施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应该有一个评估,而且是第三方评估,以此来决定下一阶段补贴政策如何实施、是否实施。
记者:那么,完善补贴政策总的原则是什么呢?
冯飞:从根本来讲,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干好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去做。一些重要的新兴产业,处在发育初期,市场还不成熟,技术面临瓶颈,政府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推一把,主要是培育市场,发育市场机制,然后慢慢地市场进、政府退,直至完全退出。补贴政策一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理念和操作取向。(记者高远至,实习生 孙晓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