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运城第四届德孝文化节前夕,我拜谒了舜帝陵。
(一)
舜帝陵建在运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鸣条岗上。
据县志和庙内碑刻记载,墓冢、皇城建于禹时,陵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明正德初(1506)重建,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再次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地震又毁,次年重建;解放后在庙内办起了舜帝庙中学;2000年7月时任盐湖区区长于波主持修复舜帝陵庙,2001年底正式向游人开放,属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舜,又称虞舜,姓姚名重华,“生于诸冯(今永济舜帝村),迁于负夏(今垣曲县同善镇),卒于鸣条(今盐湖区西曲马村)”(《孟子·离娄下》),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
舜,是4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领袖,中华民族杰出先祖之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以孝悌而闻名天下。他所开创的德孝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受历代人民的尊崇和爱戴,名列“五帝”之一。
(二)
现在拜谒舜帝陵,必须先经过舜帝陵景区。
景区,座北向南,占地1300多亩,分为舜帝广场、舜帝大道、舜帝公园三部分。
入口处,高高矗立的假山壁上,雕刻着三个红色大字:“舜帝陵”,七色彩带呈弧形横跨空中,被山体高高擎起,蔚为壮观。
广场两侧,八字型矗立着十二根汉白玉龙柱。广场上建有偌大的太极八卦坛,坛上光滑如镜,喷泉如柱,在阳光照射下,犹如五颜六色的雨后彩虹,众多游客看得如醉如痴。
走进拱门向北,一条长1500米、宽55米的舜帝大道直通古柏广场。古柏广场新塑一尊舜帝大型座像。仰望圣像,笑容慈祥,胡须飘逸,手抚五弦琴,似乎正在吟唱的《南风歌》。
舜帝大道两旁,是舜帝公园,有游乐场、风景园林、湿地湖泊和休闲服务中心四大部分,漫步其中,红花绿树、山水翠柏,浓荫滴翠,姹紫嫣红,九曲回廊,曲经通幽,湖光潋滟,山色天成……令人感慨万千,流连忘返。据悉,这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郊外公园。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
(三)
绕舜帝大型座像向北,进入舜帝陵庙区。远远望去,古陵肃穆,庙宇巍峨,古柏苍劲,山门高耸,一砖一瓦,一石一柱,无不透射出历史沧桑与厚重。
舜帝陵庙,占地400余亩,原有庙门三重,坐北向南,由外城、陵园和皇城三大块组成。
外城门(即现在舜帝座像以南约20--30米),文革中被毁。原笔直而宽阔的神道贯穿于外城中央直达山门。神道中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其中有两棵活柏抱死柏,甚为奇特,群众称之为“夫妻柏”、“连理柏”。东边的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据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又称“龙柏”。
沿神道往北,有49个台阶,拾阶而上,进入陵园。
陵园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献殿、享殿、墓冢。
山门,是一座二层仿清式重檐歇山顶,内部结构为楼阁式古建门楼,面阔21米,进深10米,高14米。正门两旁分别书写着“德圣”、“孝祖”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舜的历史地位。墙上和门旁悬挂着“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国际儒学研究会德孝文化教育基地”、“复旦大学学生德孝文化教育基地”等。
进了山门是月台,月台三面的拦板上雕刻着古代100个孝子的故事,舜为首孝,感天动地。
献殿,是一座元代悬山顶式建筑,明三暗五间,进深10米,筒瓦盖顶。特别是前檐通额坊为一整根长17.4米圆木,坊上施单昂斗拱11朵,实在令人称奇。造型古朴粗犷,敦厚壮观,是官方祭祀舜帝之地。
享殿,是普通人群拜谒舜帝神灵的场地。
享殿之北是虞舜墓冢,方形,用砖砌成,陵高3.3米,周围51米。陵冢上,柏翠草绿,灵气悠悠,特别是东南角的那棵柏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高达十数八米,五枝虬蟠,傲指苍穹。仰而望之,犹如舜帝神灵再现,大有气贯长虹之势。陵前上方嵌有明万历年间邢其任所书的“有虞帝舜陵”石碑,下方有“帝舜陵”石碑,为元代所刻。墓冢两旁和前方两侧,立有盐湖区人民政府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陈捷中等现代数通祭舜帝文之碑刻。
以墓冢为中心,东有重建的关公祠,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祭拜舜帝之行;西有迁建的敤首祠,敤首是舜帝之妹,中国画祖。
绕陵冢向北,是皇城,又名离乐城。有正、侧三门,正门额上书“来南薰”,侧门额上书“解愠”、“阜财”,皆出自舜帝所赋《南风歌》。
进入皇城,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和寝宫,东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
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原殿内保存有几个朝代的不少碑刻,为我们研考舜帝陵和时代变故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现被移至皇城大门两侧厦房内。
正殿,在献殿之后,与献殿翼角重叠,造型美观,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舜帝陵庙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四周22根回廊,是元代建筑。神龛内舜帝塑像,神情庄重,形象逼真。龛下两旁站有四尊塑像,是辅佐舜帝的四位大臣,因其职责不同,服色与神态也各异。
寝宫,又名养颐宫,2001年重建,两侧建有耳房,内塑舜帝和娥皇、女英二妃像,便服装束,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四)
从舜帝陵庙出来,我又走访了周围村庄的老百姓,再访了舜帝陵庙的导游员,使我受益匪浅。
一是关于“神道上五棵古柏的民间传说”:西边南头有一株枝粗叶茂的古柏依偎缠抱着一棵枝叶枯干的死柏。相传,从前西曲马村有个李员外,次女英英与本村牧童秋娃相爱,但员外不允,英英含情自缢。秋娃获悉,扑向英英坟头,撞石而死。数年后,英英坟前长出两棵小柏树,庙中老僧遂将其移栽进外城内,精心护理,百年之后,柏树成才,参天入云。有个财主心生歹念,乘夜偷偷伐倒一棵。谁知就在他回家驾车来拉时,伐倒的一棵竟被旁边的另一棵紧紧缠抱在一起,重新屹立,财主目蹬口呆,胆颤心惊,慌忙离去。据说,伐倒的那一棵是英英转化的,缠绕的那一棵是秋娃转化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将其称为“夫妻柏”、“连理柏”。北头是三棵小柏树,是秋娃和英英爱情的结晶,故名“子柏”;东边也有一株活柏抱死柏。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恶霸,仗势伐倒一棵柏树。就在他把树伐倒的倾刻间,天气突变,暴雨倾盆。此时,紧靠死柏的那棵活柏突然伸出一枝,将死柏抱了起来。恶霸受惊,神灵附身,逢人便说:“我是虞舜母亲,你却将我伐倒,玉帝大怒,我儿子又将我扶起,永立人世,除暴安良”,故称“母子柏”。又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又称“龙柏”、“帝君柏”。
二是数字揭密:一是沿神道往北,一共有49个台阶,拾阶而上,进入舜帝陵园。为什么是49个台阶呢?导游员说,这是2001年时任盐湖区区长于波在修建舜帝陵庙时添建的,代表了舜帝执政49年的历史;二是献殿前的月台上,中央放置着一尊4.2米长、1.2米高的铜香炉,象征着4200多年来中华儿女永远怀念舜帝的忠诚;三是皇城,东西宽49步,南北长112步,代表了舜帝执政49年,高寿112岁。
三是关于“前冢后殿”。从古建专家那里得知,所有帝王陵庙建制,都是前殿后冢制,而运城舜帝陵庙却采用的是“前冢后殿”制,这种建制极为罕见。
四是皇城中,正殿与献殿翼角重叠,造型美观,周围22柱有18柱成向外倾斜状,系元代建筑,是建筑学家研究之重要资料。
五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会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都认为从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到地上古迹的完好保存,充分印证了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这决深厚的黄土地上,埋藏着龙的传人人文精神的血脉之根,喷涌着华夏民族历史长河的源头之泉。运城舜帝陵为后人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