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黎民女士访谈录
记者 邹海棠 李松根
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郭沫若说:“郁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从达夫一生在文艺上的造诣以及他在沦陷时期的言论行动来看,我不能不承认他有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1945年8月29日,化名赵廉的郁达夫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诱骗杀害,时年49岁。郁达夫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他的作品和爱国抗日事迹,至今仍影响和感动着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人民。
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他不失为觉醒的民族革故鼎新的英雄。1921年6月,在他的东京寓所宣告成立的创造社,给略显岑寂的“五四”新文坛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他的小说不愧是“五四”时期最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郁达夫也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巨匠。
怀着对郁达夫的崇敬,我们来到湖南省桂阳县郁达夫的长女郁黎民家中,长女郁黎民今年已经88岁高龄,桂阳县一中退休老师,见到她时,老人家神清气爽,言语简约,待人真挚,不卑不亢,一看就知道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出身。直到现在她每天坚持看书看报,而且经常动笔写文章。只是由于年岁已高,她很少出门。郁黎民操着浓浓富阳口音,向记者讲述着关于父亲、关于母亲、关于自己、关于亲情的尘封往事。
说到儿时眼中的父亲,“感觉父亲抛弃了我。”郁黎民在外婆家生活了6年,直到上学读书才回到母亲身边。在这期间,郁达夫从外地回富阳,都会带着弟弟熊儿(天民)来看望她,但郁黎民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更多的重视。回到了母亲身边,郁黎民不时能见到父亲,但他身旁都有王映霞陪伴。1937年春天,郁黎民在春江宾馆前遇到了父亲,“大约是他送王映霞来富阳避难”。从此,郁黎民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行踪了。“关於父亲的事,大约因为我们的年纪太小了,母亲从不对我们提起,而我们也由於从小没有得到过多少父爱,在母子相依已成习惯的情况下,也并不觉得失去父亲的可悲。虽然有时当我见到别人的父亲牵他儿女的小手欢乐地谈笑时,我除眼红地看他们外,免不了产生一种又羡慕又自卑的心理┅┅”
随着年龄增长,郁黎民反复阅读了郁达夫的《毁家诗记》和《离乱杂诗》,越来越感慨父亲命运的可悲。,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可怜的父亲,真是一个"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孤臣孽子啊!”
后来慢慢得知父亲隐姓埋名,流亡在苏门答腊,不幸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在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他已经无法回国。曾在苏门答腊与日本宪兵部苦心周旋,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不幸因民族败类告密,民欢庆抗战胜利之秋,在离祖国千里之遥的岛国荒野上祭了法西斯分子最后一挥的屠刀。他以血铸成了慷慨苍凉的绝唱:“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他以血凝成了一个维系着民族命运的希望:“和平是总有一天会在东半球出现的”。她对父亲又多了一份崇敬,一份了解
父亲不仅仅是著名作家,更是一名忠实热爱着自己祖国的爱国烈士。“他在1937年12月18日曾经写过‘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样的字。郁达夫是抗战烈士,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光荣。” 先父郁达夫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他不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更应该属于eijklm国家和民族,他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郁黎民完全由母亲抚养成人,在感情上自然更倾向于母亲孙荃。孙荃1897年出生在富阳县一个地主家庭,原名兰坡,上过私塾,精通旧体诗词。 郁黎民觉得母亲起初对父亲有所怨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她由怨恨转为理解,最后转为同情,等到得知父亲殉难印尼苏门答腊的消息后,更变成了深深的悼念了”。
1978年3月29日,孙荃患心力衰竭去世。悲痛中,郁黎民拟就一幅挽联,表达了自己无尽的哀思:“一生茹苦忆慈亲,最难忘国难家仇,长夜漫漫,心伤杜宇。千里奔丧怜弱女,徒怅望衡云浙水,横空渺渺,目断惊鸿。”
我们陪同老人家来到桂阳县一中,老人家向我们一一讲解还原她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故居,老办公楼,教学楼的旧址,一些尘封的往事,郁黎民说也没想到她会到湘南的一个小城扎根。1950年她跟随丈夫来到桂阳县,成了一名教师,并以此为终身职业。郁黎民从不以郁达夫女儿自居,初来学校时要填写履历表,她写的是“父名文,以卖文为生”。当时桂阳很少有人注意到郁文就是郁达夫,所以她一直不为人们关注。
在1939年冬她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她的入党介绍人上海音乐学院的离休老干金西树为她亲笔写了证明材料,但是1987年,郁黎民退休至今拿着一份退休工资,问她为什么不去争取离休待遇时,她很淡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我没有为党和国家做过什么,我认为自己不配,在经历过战乱时的逃难,经历过失业和极度贫困,经历过第一个孩子的夭折,经历过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尤其是“文革”时代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折磨和心惊胆战┅┅,现在我膝下的四个儿女都很孝顺,我能够安享晚年已经很欣慰了!”我们碰巧遇到回来看望她的大儿子邹诚,邹诚告诉我们省领导一直希望接老人家住到省城长沙去,但是老人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退休教师,不需要党和政府那么劳师动众的。不难看出郁黎民继承了父母身上最可贵的东西,拥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而且现在她的儿女们同样也不追逐名利。
郁黎民告诉我们,希望大家多关注郁达夫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作为一个革命烈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去关注一些非主流的东西, 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了解郁达夫。这是她作为郁达夫的大女儿代表郁达夫的后人表达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