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人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做豆腐可算得上是较大的一项了。筹办仅次于“办年”,比吃饺子要费事的多,但每年还是要做几次的。一般都选择在过年、收获了新豆子和盖屋等大事找人帮忙时,做上这么一包豆腐,心里就踏实了,不仅能场面地拿得到桌上去,而且可十分满足地吃上一顿,不像平时只当小菜吃。
农家主妇一般都会做豆腐,只是家杂、材料不全或不现成,故需筹办。如用来挤压豆汁的豆腐布袋和“过床子”,还有“点”豆腐的盐卤或石膏等等,这些都要先准备好。自己没有的,东邻西舍家总还是有的,且都乐于支援。不论借用什么,在送还时附带送上一块鲜豆腐,以表谢意,又是情分。据说“点”豆腐还有技术,关系到豆腐“老”和“嫩”的口味不同,许多年轻的媳妇还都要请教老人,如果请的是外家人,也要送一块鲜豆腐酬谢。农家人相互间关系日趋融洽,不乏有此缘由。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要做豆腐了,不用告知,全家人都盼着了,尤其老人小孩和男壮汉,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欲望,主妇们最知情,偏要办到他们的心坎儿上,好换回那张张和睦幸福的笑脸。于是午夜便起床动手磨豆子,等早饭时一到,那刚压出的热豆腐,割成小方块,每人一碗,端到了饭桌上,另摆两盘子韭菜花和拌辣椒的蘸水,主妇发话:“尽肚子吃饱呵!”有老人愿喝未挤水的豆腐脑的,也早已给盛出来了。农家这豆腐在这时候,才真吃出温暖慰藉的味道来呢。那烫手的豆腐浆水,老人们抓紧舀到盆里烫脚,说一冬天不裂口子。(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