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雨荷的日志,讲的是原永济县长南俊秀下乡吃辣椒夹馍的姑事,大意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干部乃至县长下乡都骑自行车,一位原在交通部门工作的冯登九和南县长骑着自行车到几个村子检查棉花有无虫害?需要不需要浇水?跑到一个村时累了,饿了,他对小冯说:“我累了,也饿了,我在树下休息休息,你到村子里给我要一块馍吃,但不要打扰村干部。”小冯想,我到村子里可找谁要馍呢?还是找了村支书。支书说:“南县长来了,说啥都得吃顿饭,拿块馍算啥呢?”小冯说:“南县长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叫拿馍就拿馍吧!”书记说:“没有菜啊!”小冯说:“把辣椒罐拿上就行。”就这样,小冯和书记带着辣椒罐和馍馍很快来到了田野树下,几句寒喧后,南县长就接过馍馍,夹着辣椒,吃了起来,吃的满头大汗。“几乎老在乡下”,是南县长的一贯作风。至今永济人民还念念不忘南县长。听说南县长不在后,灵柩通过赵坊村的时候,赵坊村民自觉地在路上摆路祭,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县长。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件事:那时,做为县委副书记的南俊秀在安邑下乡蹲点,县委号召用稀茅浇麦,群众觉得太脏,不愿意担它上地,南俊秀便天天早上东方鱼肚白时担着稀茅下地。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安邑掀起了一场全民担稀茅浇麦的热潮,直到现在,农民还念念不忘南县长和他们“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同干一样活”的情景。
28军83师副师长商锡坤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担任了运城县县委书记,虽军地两头任职,但坚持不坐小车,始终骑着自行车下乡。他患有一种“美尼尔斯综合症”,一次下乡途中突然晕倒,吓坏了同行的干部。但好转后他又骑着自行车到农村调查研究。他身为县委书记,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下来总要在他的“点子”上——泓芝驿公社寨里村蹲点四分之一的时间,和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回部队后,还经常回运城“省亲”。退休后,竟不远千里,几次从南京回到运城,还让原农工部长李毅陪着他到他原来的“点子”上看望农民朋友们。
后来,王金魁当了运城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县委书记,他一直带着铺盖住在农村,特别是在金井公社西王大队蹲点时,他干脆把他的办公室搬到西王村,住在李建林家,吃住都和群众在一起。为了提高小麦和棉花产量,他和社队干部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上最突出的问题,并亲自深入到第六生产队,给自己划拨了两百亩试验田,一百亩种植棉花,一百亩种植小麦。种前先召集全村有经验的老农开“诸葛亮”会,让大家献计献策,并写出完整的方案。为在全县推广,每个阶段,都要在他的试验田头,召开全县社队干部、种田能手地头现场会,每次他都亲临现场,和干部们共商夺高产大计。功夫不负苦心人,西王村终于获得了空前大丰收。那年,为国家缴纳小麦100万斤,受到省政府的奖励,还开回来一辆黄河牌汽车。就这样,他连续在西王村蹲了三年点,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西王村民都说:“王书记不愧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想想那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他们无时无刻不深入在群众中,无时无刻不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现在的某些领导“吃在机关、睡在宾馆”,成天只知道“开会”、“讲话”、“考察”,动不动就是记者随从一大堆的状况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为了实现“美丽河东,大美运城”之宏愿,希望“人民的勤务员”能够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地改变作风,像当年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那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群众实现“三同”,和群众共创繁荣,带领群众脚踏实地地共建“大美运城”! 王志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