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我一打开《黄河晨报》,就见到一条“运城邵家三兄弟,遵父遗愿节俭办丧事”的消息,再往下看,我惊呆了!原来是“海选”的邵武开走了。
看到这条噩耗,我半晌没有醒过神来,当我意识到老邵确确实实走了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我们当年在王范公社从相识到相知,再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许多往事……
那是1972年,我担任王范公社党委书记不久,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调整霍赵大队的领导班子。
霍赵大队,是个比较大的大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公社学大寨的速度问题。可是,这个大队从班子到群众都分成两伙儿,长期以来明争暗斗,内战不休,搞得人心散,干活懒,粮棉产量一直上不去,是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为了选个好班子,我住进了霍赵村,通过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忆派性苦,共议班子重要性,使全村群众都认识到了“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有选出好支书,才能过上好光景”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企盼着选出一个好支书。于是,我就召开社员大会,宣布:由全体社员公开推荐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可以是村里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的,只要是本村党员,能领着大家学大寨、奔富路就行。
这下子,全村沸腾了。没有人不在思谋“让谁当支书”这个问题。许多老汉老婆,有召开家庭会的,有利用吃饭时间议的,可以说,他们在家里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合,就象过电影一样,把村里的党员筛选了一遍又一遍,比来比去,有不少群众想把在公社加工厂当头头的邵武开叫回来。直到这个时候,才引起了我对邵武开的注意。我就利用晚上时间回到公社机关开始了对邵武开的调查和考察,然后又和他个别谈话,让他谈谈对村里的看法;后来就单刀直入,问他“对村里两派有什么看法?”“如果群众拥护你回村当支书你准备怎么干?准备怎样消除派性?怎样领导群众学大寨?”等等,等等。她的头脑非常清醒,观点也非常正确,办法也相当了得,看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在摸清他的思想底子后,我又反复了解群众对他的看法和热度,当了解到邵武开渐渐成了多数人心目中的人选时,我便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让社员们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荐村党支部书记。结果,邵武开高票“中举”。接着,不出所料,在全体党员选举大会上,邵武开也全票当选。
“霍赵有希望了”,全村群众众口一词。
这种让群众公开推荐党支书的做法,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一些外村人被吓得目瞪口呆,说什么“自建党以来,就是党员选书记,哪里有让群众推荐的道理?”可霍赵村的群众不这样看,他们说:“让群众公开推荐党支部书记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党支部书记是全村人的领头羊,群众有推荐他的权利!”
邵武开上任伊始,积极消除群众中的派性;样样事情一碗水端平;建设了一套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的大小队班子;带领群众学大寨,配合公社大搞水利建设, 率先在霍赵庄打成两眼深井,开创了在高垣旱区打深井的历史先河,又在村北半坡地带和村南平川地带打成了十几眼中型井,迅速改变了霍赵大队水利落后的面貌,为夺取粮棉丰收创造了先决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带头在霍赵大队实行“土地包干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创了农业改革的新时代……
现在,他走了,永远的走了,而且在走前还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俭,不可铺张浪费;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告别;不设礼房,不收礼金。”多好的党员,多好的干部啊!
“海选”的老邵走了。我为党失去一个忠诚的党员而遗憾,我为我失去一个同事、战友和挚友而痛心!王志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