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广播电视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朔到1939年。
那年,侵华日寇在运城阜巷建立了一个“放送局”,办有一座军管500W华语无线广播电台。有500w发射机一部,安装有一部10w干扰机,发射频率为120千赫。隶属日华北广播协会,收转的是日设在北京的电台广播,从晚上供电开始,广播到次日凌晨一点半为止。整个机构是为日本侵华服务的。
1945年日本投降时,大部分机器部件已被拆卸,中国工作人员只秘密保存下一部50W扩音机、一台高级收音机和话筒、喇叭。这些器材均由阎锡山的34军电报台台长王家骏接收。1945年10月,贾风魁接替王家骏工作,并挂起“运城广播电台”的牌子,但有名无实。
1946年3月,国民党中央派刘士烈来运城任电台台长,在电台门口安装了一只“越野”喇叭,利用那部50W扩音机,开始了运城广播电台的发射工作。每天下午广播两小时,仅此而已,是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的。
1946年10月,电台的发射机架全部运往河南开封,与开封广播电台合并。
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广播事业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那是1950年,运城镇在全地区建起了第一个有线广播站,业务、经费均由文化馆代管。主要设备有120w扩大机一部,话筒两只,转播用收音机一部,高级喇叭5只,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也结合当时的中心工作,播发一些运城镇新闻。
随之,各县县委和县政府(或文化馆)也建起了广播收音站,设备非常简陋,除转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主要是由收音员负责记录广播新闻,送领导传阅。
“一·五”时期,临猗、新绛、万荣、永济、芮城、垣曲、夏县、绛县有线广播站相继建立,职工88人,扩大机16部,录音机14部,主要靠电话线路转播上级电台节目。
1956年10月,安邑县有线广播站成立并开始播音,一日3次,5个小时,以转播为主,自办节目为辅。时有站长、编辑、播音员各1人,技术员2人,线务员3人。到年底,全县20个乡,有一半通有线广播,发展喇叭1158只。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地区的广播事业发展较快。平陆、河津、稷山也先后建起有线广播站,使全区广播从业人员达263人,设备增至扩大机81部,录音机71部,架设县至公社广播专线2060线公里,架设793个大队广播专线2152线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99300只。
1970年夏,运城专署从晋南专署划分成立,运城地区广播管理站随之建立。
1971年,运城地区广播管理站在万荣介山庙建起一座1KW功率的电视转播台。次年,又开始了以“网路建设标准化,用户设备规格化”为主题的整网工作,使全区农村广播收听组发展到4675个,通讯组2367个,业余维护组2740个。
1974年,运城县、新绛县各建一座50k功率的电视差转台。以运城电视差转台为例,时有50w黑白电视差转机一部,接收5频道讯号,发射1频道,使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电视机,不架高杆天线,就可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的节目。此时,全区电视机已发展到1728部,其中机关、厂矿、团体1367部,公社199部,大队162部。
1975年,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运城地区广播管理站更名为运城地区广播电视局,编制40人。全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达289人(不包括公社广播放大站的435人)。拥有扩大机258部(150W至1200W),录音机136部,收转机40部,发电机51部。广播放大站也发展到200个,架通县至公社广播专线3558线公里、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9801线公里、生产队广播专线23708线公里,发展喇叭数达644358只,其中入农户喇叭617064只,普及率达97.4%。
1977年12月,运城县广播事业局成立,管辖县广播站、公社放大站。到1978年运城县广播站和各社放大站都实现了机电双配套,县广播站购置了一台50马力柴油机和12千瓦发电机,17个公社放大站安装了小型发电设备;同年,原50 W 黑白电视差转机改装成100 W 彩色电视差转机。1979年运城县广播站至14个公社放大站的广播专线全部更换成水泥杆,其余公社为地埋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大江南北形势喜人,电视机也由黑白到彩电迅速普及,几乎家家都有,甚至一家多部,全区广播电视事业亦进入发展辉煌期:各县普遍建立广播事业局,进而为广播电视局(或广电发展中心);农村有线广播网全面达到“两化”标准;垣曲、芮城又新建两座中波转播台,安邑中波台又增设了转播中央一套节目的10KW发射机。
1984年10月1日,运城电视台正式成立并开播,功率300W。时有100W彩色电视差转机一部,300 W电视发射机一部,卫星接收设备一套, 20吋彩色电视监视机一部, 14吋黑白电视监视机一部,3K调压机一台,5K3相自动调压机一台,EC~1800型摄像机一个,大1/2 X C~3300录像机一台,中频调压器一台。除转播央视和省台节目外,还办有“本市新闻”“专题新闻”“农科知识” “天气预报”等自办节目。
1987年,运城建立无线广播电台,时有两部1000瓦发射机,使用频率为1560千周,覆盖半径80公里。1990年,运城广播电台有发射机2台,功率为1000瓦,覆盖半径为400公里。每天共播出7小时零1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4小时零40分钟。
电视差转台发展也很快,此时全地区已有57座。
在此形势下,运城地区电视台宣告成立。节目也由100%转播发展到自办节目时长占60%;人员、机构也大幅增加。发展到2012年,全市已有电视台13座、广播电台3座、《山西广播电视报·运城周刊》一份、运城视听网一个。从业人员也由“一·五”时期的88人增加到2300人,是原来的26.1倍。
文化体制改革后,我市广播电视事业更加欣欣向荣,如日中天。特别是运城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不但投资巨额资金购置了100多套(件)播录设备和现场转播车;创办了一套“交通文艺广播”新频率,《运城导视》新频道;打造出诸如《第一时间》《监督热线》等名牌产品;还实现了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