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总所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小车,就是沂蒙山区的木轮车,也叫独轮车,这种车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陆续被胶轮车所取代。这木轮车过去不仅为支援解放战争立了功,也曾为农家人生产生活发挥了“运输设备”的作用,现在摆放在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
农家有辆木轮车,才算得上农具齐全又高级,使用起来方便又省力。不论搬庄稼、送粪肥、推土推石头盖屋,赶集上店,或老人、媳妇带孩子走亲戚,载重大,效率高,着实让人羡慕,可那时并非每家都能置得起,我家常借用表叔家的。
表叔是老农把式,除耕靶播收、场间菜园样样通外,对木轮车好像更有研究。他说好车先讲究木质,槐木车架柿木脚(轮),柞木轴,枣木耳,别的木头都是“糊弄穷”;好车更要会用,他讲如何装车,前沉不稳,后沉压人,装得正好,能推七八百斤,还不觉累,满顶个老牛车。确是这样的,小时候曾看见那些向场园搬庄稼的车,装得真像座小山。我们那时只能给大人拉车,返回时推空车,也觉得很光彩。表叔说如出远门,车上必须带刮耳刀、湮油壶、撑棍和备用车耳等,以便经常向车耳湮油,再按车“叫”的声音刮耳或换耳,才能轻快,声音又好听;停下车要用撑棍顶起来,防止将轴压变形。表叔常炫耀过去他们一伙人去海边推盐,每车装好几百斤,每天能走百十里,在路上排成队,距离相等,车轮压同一条车辙,整齐地像天上成串的飞雁,没有一个掉队的,“吱吱呀呀”的车“叫”声,非常动听,能听十几里,经过村子时,人们都愿意出来看景,他们尤感风光。
当车子不用时,表叔总是将其竖起来,放在过道里,以防备风吹雨淋,每年过年贴春联时,车前脸子上总忘不了贴上一副小对联,上联是“一身龙虎力”,下联是“两耳凤凰声”,横联是“日行千里”。表叔曾和我说过,淮海战役时,可惜村里没分配出小车的任务,如有,他一定要去,还说不定能立功呢!(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