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雪打灯”
|
发布日期:2014-2-14 查看次数:2150 来源:山东 作者:
|
乡村农家有首农谚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说,头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如果月亮被云彩遮住,也就是阴天,第二年正月十五晚上,必定要下雪,这天晚上是元宵节,传统习俗要放灯,故叫“雪打灯”。谚语的语句编得颇有诗意,但这是气象科学,所以并不那么准,也无根据,我测验过几次,准的时候少,多数不准。抛开准不准的问题,只说谚语本身,特别是“雪打灯”,还是很值得欣赏和琢磨的。
农家人对雪很有感情,也是富有经验的。下雪时,挂在嘴头上的现成话就是“瑞雪兆丰年”;遇到大雪覆盖了大地,就说“麦子盖被窝,情管吃饽饽”。当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倾泻时,常感叹:“这雪若下几个时辰才好呢,可惜这下法时间不会长。”这是他们长期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叫“急雪出风头”;当稀落的细小雪花随风飘舞时,便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层,祈求似的:“哎,太小了,风可别把云彩刮走,再下大点吧!”如果彤云密布,纹风不动,默默无声,并不太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在天空时,才都喜在脸上,满意地说:“这雪有希望,一天一夜也不会停的。”第二天准是雪没脚脖以上,早都不约而同地冒着寒冷下地“移雪”了。即是将空闲处的雪,用锨倒到麦田里,他们说比浇灌一次水效果要好,它能保暖呢;甚至还将村里和家里的雪,也抬到附近的菜园里,说别浪费了。
由此可试想,农家人对“雪打灯”将是一种何等的心情了。这方面可能与城市的人有所区别,其实也不尽然。城里文人多,古今文人,尤其是诗人,对这纯白的雪是崇尚无比的,他们视雪为一种“精神”,留下了多少赞雪、赏雪的绝句、佳句。近代的不说,宋朝卢梅坡的一首:“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可算得上够韵味的了。也会有仿孟浩然“踏雪寻梅”之举,情愿欣赏“雪打”元宵灯盏特景的呢。甭管元宵之夜是“雪中放灯”还是放灯后“灯受雪袭”,农家人都一如既往地按传统的做法,将盏盏亲手制作的各种不同质料和形状的灯,怀着喜悦虔诚的心情,除放置在家院里如供天神的案桌、石磨、水缸、粮囤、禽畜圈及大门两旁外,还要送放到场园、村口、桥头以及郊野的祖宗墓地的坟前,村内村外,山上山下,一片灯火辉煌。若今晚是“雪打灯”,近看,那纷飞的雪花似顽皮蝴蝶在挑逗“灯花”,别有一番情趣;远看,由于飞雪遮挡了灯头的“实光”,变得红橙橙,雾蒙蒙,飘舞的雪花清楚地点缀其中,显得分外美丽,更会带来“丰年”的实惠。所以不仅无丝毫怨雪之意,且有无雪盼雪之心愿,这就是农家人淳朴善良的本质所在。他们既盼“雪打灯”,更望中秋之夜的“云遮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山东临沂 宋树声) |
|
|
|
|
热门·推荐 |
|
|
|
|
|
点击·排行 |
|
|
|
|
|
热门·图文 |
|
|
|
|
|
投票·调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