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除了是亲朋好友相互走动拜年的时间,也是老朋友老同学聚会叙旧的最佳时期。今天的一篇文章——《尴尬的同学聚会》无疑给我们上了一课,给当代家长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留下了诸多思考,也给即将要孩子的新婚夫妻留下了诸多思考。
文章说, 大年初二,今年即将从国内一所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杨佳在杭州参加了高中同学会,让她十分吃惊的是,曾经班上的“差生”部分如今已小有成就,而不少成绩优异的“学霸”、“尖子生”包括自己在内却还在迷茫中。“好几个‘差生’都自己开公司做了老板,而我却还是一个连工作都没着落的实习生。”杨佳说,这场同学会着实让她这个“待业青年”受到了刺激。
文章详细描述说,让杨佳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同桌,这个和她同是26岁的男生,如今创业做了花卉园艺栽培,生意料理得有声有色,还常常被报纸杂志采访。“那个时候我是班长,老师总会把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安排给我当同桌,读书的时候总是我管他。现在感觉情形完全颠倒了,听他手舞足蹈地讲创业故事,觉得特尴尬。”杨佳说,作为名校的高材生,她曾有很强的优越感,但如今却觉得无地自容。
杨佳说,尽管她学历高,但对于未来,她并没有多大信心。在最近的两个月,杨佳参加了多个应聘,却都没有成功。“更难受的是,很迷茫,不知道喜欢什么,以前只知道读书,只知道成绩,现在却找不到方向。所以还挺羡慕那些有目标的‘差生’。”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的还有“海归”程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程璇以此自嘲。程璇年前刚从一家企业辞职,对自己的未来也迷茫。
程璇说,小时候的好学生们嘴里不说,但心里总有个坎,觉得一辈子都要优秀,怕失败,很多时候迈不开手脚。“所以工作挑来挑去总感觉都不满意。两年前有个跨国公司要我,但前提是要当一年的最基层销售员,我当时觉得要去商场里推销太难堪了,没答应。”杨佳说,这种“一直要优秀”的压力让她总想逃避现实,所以她宁可待业也不想去一个让她没面子的公司工作。
文章分析说,“优等生”们有这种焦虑是因为,初入社会的他们往往会因为顾虑多、好面子等原因,在自我认同上产生迷茫,“优等生”的名头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和选择。同时这也反映出应试教育的一些问题,社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这些只顾成绩的学生可能掌握比较少。“念书的时候,听话守规矩会读书的是好,到了社会上胆子大脸皮厚敢于破旧立新的是好;念书的时候不谈恋爱的孩子是好,一毕业,恋爱结婚生子越早越好。学生时代和进入社会之后,好多评价标准都瞬间倒置了。”
事实上,学生原本就没有优劣之分。所谓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人造出来的。在他们这小小的一亩三分地里,为了自己的业绩,为了提薪升职,老师校长往往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再根据这三六九等进行所谓的帮教,以显示自己教学水平的威力。最终以这种“威力”为依据升职提薪。但是一旦离开这一亩三分地,这种“威力”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是扼杀了他们眼中“差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扼杀了一个个人才。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不一定个个要门门百分。反过来说,门门考一百的学生也未必一定是人才。能否成为人才,关键要看他日后所处的社会地位是否适合自己。文章中所谓的“差生”们大都成了成功人士,而所谓的“优等生”还在待业、迷茫,只能说明“差生”们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时,“优等生”们还端着“优秀”架子徘徊。人家都享受成功的艰辛和喜悦了,你还在挑挑拣拣,这种“优秀”对社会有什么用呢?
再说到人才,其实是个很广泛的概念。高管是人才,员工就不是人才么?通过英语六级是人才,不懂英语就不是人才么?CEO是人才,小老板就不是人才么?科学家是人才,小学老师就不是人才么?高级大夫是人才,南丁格尔就不是人才么?政治局委员是人才,基层支部书记就不是人才么?明星大腕是人才,舞美灯光就不是人才么?世界冠军是人才,队医陪练就不是人才么?伟大领袖学了一辈子英语,临死也没搞清楚“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到底有什么区别,难道他就不伟大了?
各种人才相互支撑才能组成我们的社会。人才条件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头脑,有的需要体力;有的需要知识,有的需要实干;有的需要智慧,有的需要实践;有的需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干,有的需要忠实地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这就是人才——一个相互支撑相互理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适合做那种人才?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至于“我才”将来干什么,这就要看孩子的兴趣在哪里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作家长的不必和别人攀比,不必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不惜花上万八千的替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至于孩子喜不喜欢学,家长是不管的。也许,正是这种强迫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也让一个本应成为某个领域奇才的材料废掉了。从这以点上说,家长的攀比就已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记得我曾在博文里为“K粉少年”和“百米小偷”惋惜过,为“熊猫烧香”的IT人才呼吁过,但是如今的高考指挥棒还在扼杀着一个个未来的天才,让这些天才因为得不到营养而走上歧途。要知道,社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不相信眼泪,也不看成绩单,它只看实力。因此当家长培养自己的孩子时,最好先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如果他不是郎朗,你又何必为他买家钢琴呢?他不是华罗庚,你又何必逼着他学奥数呢?他不是莫言,你又何必逼着他背唐诗宋词呢?如果他是罗马里奥,你完全可以让他去练足球,他是李小双,你可以把他送到体校去,而不是去书法班美术班。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你要看自己的孩子将来是当领导的料还是当百姓的料,这从日常的一举一动就可以看出来。一般地说,有个性有想法的能当领导,默默无闻喜欢搞点技术的实干家喜欢当百姓。这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当领导未必是好事,当实干家也未必是坏事,各有各的艰辛,各有各的风险。但是你硬要喜欢当领导的人才去干技术工作,硬要默默无闻的技术人才去当领导,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谁也干不好。
“尴尬的同学聚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教育的缺失,照出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弊端,照出了家长在培养孩子成才上的偏见,更照出了“上好学校——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海归”等于人才这条路的荒谬。还是毛主席说的深刻:我们培养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冷 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