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鲜明提出,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和各级职能部门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心系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取得群众赞誉最为形象的比喻。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落实的好,其魅力无限,人民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拥护我们的党,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必将充满新的生机,她的光芒必将永耀华夏大地,万古长青。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广大的普通群众来说,他们在取得相关的手续后到其办事的单位或“窗口”办理,心理想的就是“一蹴而就”,兴高采烈而归。然而,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尚未开展之前,“最后一公里”暴露出来的问题何止“一公里”,乃至十公里、百公里、千公里,成为困扰群众办事的“瓶颈”。报载,某在京就业落地后,为了能把自己的孩子户口迁至北京足足跑了三十余次;电视报道,某为了办理出国护照,先后跑当地公安局外事部门七次。诸如此类问题不敢说比比皆是,但让群众多跑两三次的路程不在少数。如此办事的效率和质量能不让群众心寒吗?能不让群众对政府部门失去信任吗?能不让群众对党的信仰动摇吗?好在我们的党洞察秋毫,及时提出解决突出问题中的群众办事难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时间和实践证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所展示出来的魅力,人民群众是拍手欢迎的。
这个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魅力的便民举措。各职能部门根据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民措施、办事指南、窗口流程、各类表样和范本,提醒群众注意办理事项与实效,尽最大诚意不让办事群众往返第二趟,并进行广泛的媒体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二是要有魅力的服务形象。衣着得体,行为规范,语言文明,态度和蔼,百问不厌,对待办事群众老叟无欺,程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合理收费,不该收的费用坚决不收,绝不搞“暗箱操作”及发生“吃、卡、拿、要、报”等违法乱纪腐败行为,也不宜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恶语相加,谨记“一句良言三冬暖,半句恶语三春寒”啊;三是要有魅力的“千米”服务品格。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必须贯穿于“最后一公里”服务全过程之中。服务既要依法依规依政策,也要体现灵活,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人本原则,适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手续和程序,先办事后补相关手续,取信于民,取悦于民。在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日期间,实行差时、延时、登门、预约等服务举措,把走群众路线真真实实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去,视人民群众为父母,甘做人民的好儿女,揣着公仆情怀,心系人民群众,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忠诚可问天,点滴总关情。“最后一公里”服务,不仅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小事,更能从中体现出全社会的服务意识,折射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否高大,魅力是否深邃。若在“最后一公里”上翻船,小则有损部门单位外在形象,大则极大损害党和政府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培育出来的在全国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任。前苏联、东欧等许多共产党及少数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传统大党之所以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失信于民,没有把握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没有处理好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相关“小事情”,以致积重难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绝非危言耸听。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