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地回来,盐湖区老促会副会长杨望久约我去三路里镇沟东村看双季槐,我提议将常工约上一起去,却意外地得知在我外出期间常工已经驾鹤西去了。
常工,常远航,原运城市(现盐湖区)水利局总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市政协常委,盐湖区老促会常务理事。
1972年,我在王范公社任书记时,王范水利条件极差:因为水位下降,河滩地浅井已无法正常使用;全社一半以上的鸣条岗和峨眉岭台地又没有打过一眼深井,遇到天旱时,老百姓自得眼睁睁地看着庄稼严重受损。为了打破缺水瓶颈,党委研究先在蔡伦碑附近打眼深井,成功后在全社范围内打一场水利翻身仗。
常远航一进村,就到蔡伦碑附近考察,远看看,近瞅瞅,又反复查询资料,入户走访群众,再从蔡伦碑开始往南岭上进行全面勘察,经过反复比较,他同大小队干部拍板定案,决定将井位移至南岭上。在政府资金扶助下,王范大队在鸣条岗上打成了第一眼深井。
消息不胫而走,乐坏了全社群众,大家都说,“连鸣条岗上都能打深井,河滩地更没问题了,我们王范有希望了!”
初步尝试的成功,大大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也坚定了常工继续干下去的信心与决心。短短两年间,他基本驻扎在王范公社,和干群一起在峨嵋岭和鸣条岗上打成了十几眼深井,又一鼓作气在河滩地打了一百多眼中层井,彻底改变了王范公社的水利面貌。在那段时间里,常工始终坚持战斗在工程一线,从选择井位到开钻打井再到监管全程,集全力,负全责。我俩就是在那次水利会战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退休后,他同我一道进入老促会任常务理事,致力于老区人民的建设事业。一次,我们驱车前往牛庄村调研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行至深山里的羊肠小道时,他要求弃车步行,经过实地勘查,找到了问题症结——输送泉水的塑料管老化了,多处发生渗漏,加上过度放牧,雨量稀少,泉眼水位下降,流到村里时就几乎没水了。他力主改造更新全部引水管道,在村外修建一座大蓄水池,再将蓄水池的水送到所属的五个山庄。按照他的意见,我们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建议区委区政府加大支援老区力度,帮助牛庄解决吃水难题。区长一见报告,就带上水利局领导到牛庄现场办公。很快,水利局投资10万元,建了8个蓄水池,安装两台抽水机,铺设引水管道8.5公里,把清澈的山泉水送到了5个自然村的20多个供水点上。2007年,市、区两级政府又根据牛庄群众要求,决定给牛庄打眼“亲民井”,这一下,常远航又忙活开了: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牛庄要打的第一眼井,他反复和其它水利专家一道实施大面积的拉网式勘察,又经仔细查阅资料,才确定了井位。经过一个半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园了牛庄人的“千年深井梦”。之后,又把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每每提到“解决牛庄水困”时,老百姓都说:“常工功不可没”!
常工患有严重心脏病,不过他心态好,处之坦然,总说“对于心脏病,也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因此,每次下乡,他都带着急救药,一面防患于未然,一面拼命踏实工作。
那年,子谏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想打一眼深井,却打了两个黑窟窿,损失严重。打第三眼时,常工正躺在床上输液,他一听说就急了,当即拔掉输液针头,拿上急救药品,冒着天寒地冻赶往现场。经过反复勘察,他认为原来的井位选得不太合适,建议将井位移到上边的一块梨树地。当井打到104米时,仍然没有一点水的迹象,群众要求停工弃井,甚至把井下岩石专程拿到临汾化验,结果也是 “打不出水来”。凭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常工坚持认为“出水量至少在25吨以上”,鼓励人们“再坚持最后几天”。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但打出了水,而且时出水量在40吨以上,人们奔走相告,满怀对常工的感激。
常工走了,但他打的数百眼水井还在,仍然继续用甘甜的水滋养着那片他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热土,热土上的人们也怀念着那个造福一方的打井专家——常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