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走大姑家,最喜欢跟表哥上“石步山”割草。大姑家村南那个“石步山”,听说是因为上山步步踏石头,才叫这个山名的。可这山石缝隙里最爱长树长草,还有一种蚂蚱叫“蹬倒山”。光这个气壮山河的名字,就把我这个小县城里的孩子给逗乐并说懵了。“蹬倒山”?它有多大的劲头,能把山蹬倒?你胡吹!我不信!便缠磨表哥逮个“蹬倒山”搞个表演看看。表哥说:“你不信?那咱就叫它蹬蹬试试看,也叫你见见景!”表哥跑来跑去地费了不少劲,捕捉了一只很出众、显眼,个头儿又大的“蹬倒山”,小心顺从地放到卧牛石上,又弄了块小石头,摆在它大腿的下面,暂时停当后,表哥在旁边两手使劲拍了个响,还真的那“蹬倒山”用粗壮的大腿,一下把那块小石头蹬得飞上了天,它也不知蹦到哪里去了?啊,真厉害!“蹬倒山”果然名不虚传!
这天,我和表哥捕了一小串蚂蚱,是用一根莠草穿透蚂蚱的脖颈穿成串的,这当中只有三个“蹬倒山”。表哥说“蹬倒山”为什么能“蹬山”?它能一蹦五尺多高、两丈多远,还能一飞五十多步,所以也难捕捉,必须跟在它后面,它飞、蹦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毫不盯松,才能捕到。回到家,表哥把蚂蚱烧给我吃,让我尝鲜,那“蹬倒山”个儿大肉多更好吃。
17岁参加工作那年在税务所,我们赶集收税爬山过岭,我还没忘了捕捉“蹬倒山”,也才知道不光“石步山”,整个沂蒙山都有“蹬倒山”。大老刘还说:“‘蹬倒山’一蹦三丈三,蹬得石头滴溜转......”哦,他们都知道“蹬倒山”啊!我这时好像也才真正认识了“蹬倒山”。
那时还出了这么个笑话呢:一次在学习中,大家都在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推倒三座大山,我发言时,竟然顺嘴地说“我要像‘蹬倒山’那样把三座大山蹬得远远的......”引得哄堂大笑,把我羞得满脸通红。以后同志们常和我开玩笑,喊我“蹬倒山”,一直到调换工作走了,才销声匿迹。
不知是巧合还是“缘分”,此后,我频频地“遇”到过“蹬倒山”:一年,参加抗旱工作组去沂源,中秋节晚上,村的支部书记叫我去他家吃饭,他炒了一盘蚂蚱,说这大个儿的是“蹬倒山”,秋天肚里有籽儿......用筷子夹给我吃,我心有感慨;又一年,去家乡沂水一带,调查一种叫“203”的农药效果,在一个山村里,群众说:“这山上连大个儿的‘蹬倒山’都很少了,这种农药很厉害呀。”
近些年,蚂蚱成了“山珍”,上了饭馆的席桌,听说“蹬倒山”更受酒客欢迎。老家的小子辈,每来看望我,也都愿意带些捕捉后晒干的蚂蚱,还特别炫耀说里面有“蹬倒山”。(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