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爽的四月天,和朋友两家相约去渭河边挑野菜。
没有目的的春游有一份自然消遣的味道,有一种浪迹天涯逍遥自在的感觉。其实去哪里并不重要,只想寄闲情于空旷的原野之间,有野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
汽车开上河堤路向东驶去,公路两侧柳树吐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景色正如诗中所言。车再右拐上了土路,两侧是连片的塑料大棚,不知里面种着什么,我想农人已经把希望种在里面了。眼前是大片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已有一尺来高,远看田埂绿草青青,我们下车顺着麦埂走。
沐浴着春风,踩着松软的沙土地,我们找寻野菜,发现一棵,就近仔细查看,还会发现几株,应了野菜连片生长的习性。稀稀拉拉隐藏在杂草丛中的野菜虽然朵大鲜嫩,但没有长势旺盛的野草挤占的地盘多。
挖到了蒲公英和荠菜,采了些刺荆,我们又爬上一个大土包去找茵陈,没想到发现了苜蓿,喜出望外的我们掐了一大袋苜蓿芽尖。
传言咸阳随便挖一下,就能挖出秦朝的砖,随便踢一脚,就能踢出汉朝的瓦来。在脚下的残砖碎瓦中,我们发现了一块圆圆的石柱底座,直径一尺厚一匝,一面有雕凿的细纹,另一面有断裂的痕迹,我们怀疑是“文物”。现在盖房都用砖,难道是古代建房造院立石柱的底座?我似乎看到了李商隐“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诗里所描述的繁华景象了。
远在史前时期,先民在渭河两岸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滔滔的泾河渭水是他们天然的渔场,河流两岸及渭北原上有茂密的森林与草场,是采集和狩猎的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想想我们脚下就是这块肥沃的土地,自豪感油然而生。
“咸阳自古帝王洲”,富庶的关中大地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关中人,“八百里秦川鱼米之乡,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没有辣子嘟嘟囔囔,一碗扯面喜气洋洋。”这是一座饶具魅力的城市,也是个热衷文物收藏的地方,如果我们随意转转就能发现宝物,岂不撞大运了?
忽然,朋友在水沟边发现了一株“刺菜”,一棵就有脸盆大,他喊我们鉴别真伪。看形态像,闻无异味,摸去有剌,观察根部切口,有乳白色的汁流出,就称它是“刺菜王”。想不到靠近水沟,野菜都长成“精”了。朋友提了个大红色的敞口布筐,显得很小资,放进野菜王,翠绿配鲜红,非常漂亮。
一位农妇在麦田里拔草,我们请她辨认野菜,她说我们采的“刺菜王”不能吃,刺荆羊吃人不吃,野苜蓿有毒,牛都不吃。又请教她茵陈长啥样?她头也不抬,“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茵陈已经老了,变成蒿子了,不能吃。
我们继续沿着水沟走向渭河边,一只野鸭子扑棱棱棱飞了起来。我目视着它飞向远方,后悔惊扰了它宁静的生活。在野鸭飞起的那块地里,我们寻找它的窝,期待看到小野鸭或者野鸭蛋,结果只看到它留下的粪便。希望我们冒失闯入没有毁坏它的巢,野鸭还愿意回家。
清风徐徐,吹得我们浑身舒爽。提着野菜上了公路,然后蹲在柳树下分拣,边扔杂草边调侃自己连野菜都认不出来。还好挑出来一半野菜,总算没有空手而归,我们有收获了。
其实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并不菲薄,除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还有新鲜的空气。这天然氧吧,这绿色食品,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都是我们的收获,当然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