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监狱局原副局长王增铎管了一辈子犯人,离休之后,他还牵挂着大墙内的一群孩子。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十年时间里和10个失足少年建立帮教关系,成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王爷爷”。入监谈心、上门家访、张罗工作,他用自己的银龄余辉为失足少年们照亮新生。 爷孙重逢分外亲
家住平谷的曾亮是王增铎帮教的第6个孩子。曾亮出狱两年多了,王老一直想要去家里回访,他惦记着曾亮回到社会的生活。
从市区到平谷,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对于一个80岁的老人来讲,这一去就是一天的舟车劳顿,王老却并不在乎自己的辛苦。
“都已经释放的人了,您干吗还大老远去回访呢?”记者有些不解。老爷子乐呵呵地说:“我也是为了看看孩子改造和我们帮教的成果,看着他们回家没再出事,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才能放心。”
到了事先约好的地点,曾亮和父亲已经等在路边。车子停稳,王老赶紧下车。曾亮迎面跑了过来,一下搂住了老人:“王爷爷……”
“哎,好久想来看看你,长高了,也胖了,出息喽……”王老上下打量着高高壮壮的曾亮,亲切地拍拍对方的肩膀,满脸笑容地不停夸赞。
爷孙俩时隔两年多重逢,这份亲切毫无修饰,毫不做作。
到了家里一落座,曾亮便向王爷爷汇报起自己的出狱生活。
曾亮说,刚释放回来时,他在一个二手车店打工,眼见着老板连坑带骗,他不愿意一起同流合污,违背良心,只干了三个月就回到平谷帮人收桃。
“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曾亮说,他做买卖实诚厚道,对桃农们说话也客气,大家都愿意找他,不到三个月他就挣了12000元钱。现在他在门窗厂找了个稳定的工作,一个月3000元工资。“现在学点东西,以后自己干。”
“好,好!”王老听着,很是欣慰:“你品性好,也懂事,我放心了。”
曾亮告诉记者,在狱中王爷爷曾鼓励他继续上学,可他怕受歧视,想稳稳当当找份工作挣钱养家。王爷爷听了,很理解,说“就按你自己的想法吧,只要再不犯法,凭自己的力量生活。”两年来,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这句话为准则。
“现在回想起来,进了监狱也后悔也不后悔。要说后悔,就是自己没能正常上学毕业,但说不后悔,是因为不进去就不懂法,没准以后还会犯更大的错误。”曾亮说。
未管所里的生日宴
在采访之前,记者一直有个疑问,很多少年犯罪是家长都管不了的,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帮教,又能起多大作用?于是,追寻答案就从曾亮和王老的故事开始。
“那是2011年6月,我正在队里上课,管教说有个老爷爷要跟你结帮教对子,我去了就看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坐在那儿。”曾亮回忆说。
“你是因为什么事进来的?”王爷爷低声问道。“我表哥找我帮忙去教训一下欺负他的同学,我一镐把打在对方的后脑勺上,把人打伤了,被法院判刑两年。”曾亮有些羞愧地回答,丝毫没有隐瞒。
“你觉得这么做值吗?”王爷爷追问着。“不值!”曾亮低下了头。“以后可别遇事就冲动了……”王老对曾亮开始了教育引导。
“那天见面一个多小时,王爷爷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和蔼,他给我讲的就是平平常常的道理,引导我自己反思,而不是像说教,叫我必须怎么做。”
当年9月1日是曾亮18岁的生日,农村出生的曾亮对于生日挺看重,可这个标志着长大成人的特殊的生日,对于身在未管所的他来讲,注定只能是平凡的一天。
“8月31日,管教告诉我,王爷爷第二天要来所里给我过生日!”曾亮至今都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惊讶。“未管所里这么多人,有几个能得到这个机会!”
9月1日上午,曾亮被干警带到教学楼的阅览室,眼前的场面让他惊呆了。王爷爷和他的父母已经等在里面,生日蛋糕、花生瓜子摆了一桌子。
“今天是你18岁生日,我给你买了蛋糕,跟你父母一起给你过成人生日。”说着,王老将寿星“皇冠”戴在曾亮头上,和干警一起点燃生日蜡烛。
“从小到大我都没戴过生日帽,当时就觉得王爷爷跟我再生父母一样!”大家拍着手唱完了生日歌,曾亮感动得就要给王爷爷下跪。“唉,不兴这个,男儿膝下有黄金!”王老一把将曾亮拉起,还不忘教导:“今天这个生日对你意义很大,既是你在监狱中过的唯一一次生日,也是你18岁成人的生日,成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面对着生日的烛火,曾亮许下了自己的愿望,祝他的王爷爷身体健康,全家人身体健康。
当年12月,北京已经入冬,曾亮要刑满出狱了。出狱前几天,王老特意买了一件羽绒服送给曾亮,让他穿着暖和的新衣服回家。如今,曾亮长胖了,穿不了了,但他一直把衣服珍藏着。“我会永远珍惜王爷爷的恩情。”
事实上,在监狱服刑的人最怕被人抛弃、歧视,因此,落魄时别人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哪怕只是点滴之情、举手之劳,也会被他们永远牢记。
曾亮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在未管所里服刑虽然才一年时间,但变化很大,懂事、有孝心了,还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了洗脚盆,我发自肺腑地感谢他王爷爷和未管所的干警们!”
为孩子们谋个出路
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照顾,鼓励他们上进;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根源、积极改造,甚至化解他们的家庭矛盾,王老觉得这些帮教只是一方面。他深知,未管所的服刑人员年少入狱,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回到社会上,就业就成为大问题。这也成为失足少年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改过自新,走上正路的关键。
2007年6月的一次家访时,王老正巧碰上北京沟门金属福利加工厂的总经理刘殿君。刘总是个热心公益的人,而王老则惦记着孩子们的出路,两个人一拍即合,最终促成未管所与怀柔司法局联合在北京沟门金属福利加工厂建立了安置帮教基地,使怀柔籍的失足少年在刑释后有了企业接收。
几年来,加工厂共接收从未管所释放的刑释人员22人,现在大多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王老的帮教对象张滨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
出狱前的一段时间,张滨一家为他的就业问题很费了一番脑筋。“我姐夫是承包修路工程的,父母原本想让我跟着姐夫干,可他那边一旦没活了就没事干了,工作不稳定。”张滨告诉记者,在他最纠结的时候,是王爷爷给了他建议:“还是得学点技能,会一技之长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由于张滨的良好表现,王老和未管所推荐他去沟门金属福利加工厂,负责数控机床加工工作。“出狱前,王爷爷让我多看看电视,了解就业形势。他告诉我,就业可不容易,现实与幻想完全不一样,回到社会必须有好的心态。”
一开始,张滨的月工资是2000元。因为有了王老给打的预防针,张滨很珍惜这个机会。“不管钱多钱少,走出监狱就有了工作,就是给了我一个适应环境的平台。”半年学徒,他还买了几本机械加工方面的书自学。“我得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帮助我的人。”
如今,一技傍身的张滨已经到了一家知名汽车厂工作,担任车间班长,收入也大幅提高。在王老回访时,张滨拿出了一张照片说:“王爷爷,这是我爱人和女儿。”王老仔细端详着照片:“女孩好呀,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几个月了?”张滨兴奋地回答:“6个月了。”
“王爷爷,还有个事,领导准备让我当线长,负责一条生产线的工作。”王老露出了一脸灿烂的笑容,忙不迭地鼓励:“有出息,好好干吧!”
“王爷爷虽然不是我的亲人,却把我当亲人一样照看。没有他,我可能连2000块钱都挣不着。”对于王爷爷给自己指引的“新生”,张滨充满感恩。
老局长的高墙情结
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两院四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安全部、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未管所启动“银色之光”帮教活动。王增铎作为司法部帮教小组组长,一直坚持帮教至今。
十年来,这位司法老人冒着严寒酷暑不仅先后到狱内与10名帮教对象面对面谈心百余次,书信沟通百余封,通过给失足少年过生日、共度佳节等多种形式,帮助失足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先后转辗门头沟、平谷、怀柔、延庆、海淀、房山和大兴七个区县,行程近万公里,对每一个帮教对象都进行了家访和回访。经他帮教的未成年犯,除1人尚在服刑外,9人获得减刑,顺利或提前假释出狱。
记者跟随王老回访整整一天时间,老人愣是没有半点疲态,那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劲头儿一点不输给年轻人。可是,毕竟王老也是80岁高龄了,还身患糖尿病,在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为一些无亲无故的失足少年帮教、家访、联系工作,常年奔波,只有付出,毫无索取,老爷子这是图个啥呀?
“我啥也不图,就图他们能改邪归正,不再犯罪。”老爷子呵呵一乐,打趣道:“我管了一辈子犯人,也算有点情结。离休了别的事也干不了,就能干这个,把尽可能多的孩子教育好,也算做点善事,也是一种满足。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文中三位失足少年为化名)(记者孙莹 通讯员刘清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