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郭院村,有一个“村民食堂”,村里大部分的红白事都在这办理。这里,厨房餐厅简单大方,锅碗瓢盆一应俱全,酒席有节俭菜单,办事有专人帮办……这只是衡水市开展“村民食堂”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起“村民食堂”85个,有效遏制了当地婚丧嫁娶讲排场的不良之风,也给村民减轻了负担。
变味婚礼,催生红事新办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以往的郭院村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婚丧嫁娶互相攀比、讲排场之风愈演愈烈。
村民告诉记者,邻居结婚,随礼钱一般都是50元或100元。但当地人结婚办喜宴有个特殊习俗,随50元礼金的请吃一次饭,随100元的要请两次。
村民郭敬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农村人在饭店办婚礼,一桌不包括酒水的价格是350元,一般都是请30桌左右,光饭钱就是1万多元,再加上烟、酒、茶叶、饮料,一场婚礼办下来少说也要一万二三,村里中等收入的家庭一年人均收入4000元,如果是3口之家,这一年就算白干。如果要请两次,就更承受不住了。另外,结婚还得置办彩礼、装修房子,那就得四处借钱。”
“酒席办得好,村民们就会评价你这个人‘大方’‘有本事’;酒席办得不好,就觉得脸上过不去。”郭院村村委会主任郭子正介绍,“在攀比和从众心理的裹挟下,村民们办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花销也越来越多。村里人说,没钱的人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一场婚丧事儿,一年缓不过劲儿。”一些贫困户为了不丢面子,不惜举债办酒席。
2012年7月,郭院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村民代表集体表决通过建立“村民食堂”,确立红白事的办事标准。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成员若干。规定红白理事会是只有服务没有报酬的群众自治组织,农户家庭发生红白事要主动上门,协助制定活动标准、确定请客范围以及组织帮忙人员。对于婚丧事不节俭办理的农户,通过大喇叭批评教育,并取消“星级文明户”评选资格。
场地免费,标准限额定量
2012年9月,村集体筹资10万元将原有的村委会老旧房屋重新粉刷、装修后,郭院村的“村民食堂”开张了。记者在村两委后院看到,“村民食堂”由一间厨房和五六间餐厅组成,既简单又大方。郭子正介绍,这几间房既可以用来开会,也可以用来办酒席,一共可以容纳200人左右同时就餐。
“村民食堂”的厨房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两个新砌的大锅台一尘不染;餐厅里,几张圆桌整齐地摆放着,墙上装饰着“统一标准,禁止婚事大操大办”“米粒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等提示语和漫画。
办理酒席的标准也贴在墙上:每桌8个菜,且只能从商定的菜单中选,以时令蔬菜为主,人均猪肉不超过2两;一瓶酒的价格不得超过25元,香烟不得超过10元。对于白事,反对“生不养、死大葬,活不孝顺、死讲排场”的不良做法,提倡厚养薄葬。丧葬开支标准最高不得突破5000元,杜绝大操大办。
为了给村民减轻负担,“村民食堂”里的厨具炊具、桌椅板凳免费供村民使用,厨师、服务人员均由村民义务服务。红白理事会派专人全程监管肉、菜、烟、酒等的采购,坚决不能超出标准。
尽管“村民食堂”把办酒席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但刚开始,许多村民都在观望和犹豫。
面对这种情况,村支书郭彦涛率先执行村规民约:儿子的婚事就在“村民食堂”里办!“我家做买卖,经济条件也不错,但为了在村民中带个好头,我和家人一商量,就在村食堂开第一炮。紧接着,郭子正的儿子也在村食堂办了酒席。”
慢慢地,村民从节俭办事中愈发得到了实惠,婚丧事儿到“村民食堂”去办,渐渐成了共识。
遏制浪费,费用节省四成
在“村民食堂”为儿子办过婚宴的村民郭彦辉告诉记者,“子女结婚在农村是大事,以前在饭店请客花销大,包桌动辄十几个菜,吃不完十分浪费。如果在自家请客,租借锅灶、桌椅等也要四五百元。在‘村民食堂’办理,水电煤费由村集体负担,烧火做饭都有人帮忙,场地也不需要花钱,只用花原材料的钱。”
郭敬川去年底也在“村民食堂”办了酒席,请了30桌,花了7000元,一桌算上烟酒、茶叶合200多元。他说,细算下来比在酒店办节省了40%左右。不过他也建议“村民食堂”设置一个举行婚礼的场地,这样气氛就能更加热闹了。
“‘村民食堂’两年来已办红白事近20场。”郭子正说,“村民食堂”的一大优点就是可推广性很强,建设费用不高,每个村都可学可建。现在,郭院村的“村民食堂”,吸引了附近许多村来“取经”。今年以来,武强县采取单位帮扶一点、村里集一点的办法,以东王庄等20个村为试点,陆续在试点村建起了“村民食堂”,并把“村民食堂”搬进机关,建起机关食堂公务用餐试点20余个,据统计,一年可节约各类费用100多万元。